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      ★★★ 【字体: 】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01   点击数:[]    

北农民出于经济上的理由而有伙养和共同租种的习惯,共同雇工——共同出资雇用长工的产生原因也不例外。在沙井村的实例是,两农家由于都无能力雇用1个整年的长工,遂共同雇用1人,也可以说各自雇了一个“半长工”(俗称“半拉工”)。受雇者轮流去各家干活,多是3日交替制,一年的工作量恰与一个长工相等,薪酬也相同。共同雇工也许只能勉强地称作农耕结合,双方相互结合的内容极为简单,几乎没有什么相互的义务或约束,当付给受雇者薪酬之后双方关系即告结束。不过共同雇工不必考虑双方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在关系不亲密的农家之间也能进行。

4.“干活带地”、“哄粮到家”——雇佣关系中的农耕援助

人们常常听说受雇者特别是长工被雇主要求从事雇用契约外的侍奉劳动,而他们从雇主那里得到雇用契约外的农耕援助的事例也大量存在。雇主的农耕援助包括提供役畜和农具,或者雇主全面负责受雇者的农活,提供从耕种、收获到搬运、收藏的全部农作业援助。后一形式在沙井村叫做“哄粮到家”,在寺北柴村叫做“干活带地”。长工的土地一般很少,也没有役畜和农具,且每日在雇主家工作,无暇顾及自家土地的耕作之事。长工与雇主除了有雇佣关系外,还常常是同族或老街坊,一个勤快能干的长工很容易和雇主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雇主为长工提供援助也是一种互动,用农民的话说叫做“人心换人心”,长工会更加勤奋地工作。“干活带地”、“哄粮到家”可能已成为当地的一个习惯,双方在结成雇佣关系之始会就雇主是否提供农耕援助之事达成“谅解”。不过在沙井村和寺北柴村也有雇主因此扣除长工部分工资的事例,这也许不能再叫做“雇佣关系中的农耕援助”了。

三、 小结

在近代华北农村,农民们为了应对劳动力、畜力不足的困难可以在几种形式中进行选择:①请人帮忙、甚至代耕,②与他人换工或搭套,③雇用长、短工等等。如果单单是出现畜力不足的问题也至少有三种形式供选择:①无偿使用他人役畜的借用,②以“换驴工”、“工换工”为代表的换工,③出钱雇用役畜的赁用。以上这些农耕(结合)形式普遍流行于各地农村,并且总是同时存在。虽然当时有不少有识村民在名称上将这些不同的农耕形式严格区分开,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民包括很多学者们会简单地将上述①、②种形式都冠之以“帮忙”、“互助”、或者“借”、“借用”。这样,所有上述这些农耕结合形式都变成是一回事,不存在所谓无偿援助与对等交换的区别,只是双方所付与回报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然而,笔者认为,从这一小小的认识差别出发完全有可能会导致泾渭分明的近代中国农村社会认识论。看来问题的关键不是分辨哪一个称呼更为正确、更为合适,而在于能否在本质上区别上述几种形式,特别是要弄清在近代华北农民的观念、规范中,是否存在着无偿援助与交换的不可混淆的界线。

说到近代华北农村的所谓小农经济,其基本特征是个体经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私有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在同一宗族内部甚至分家后的父子、兄弟之间也不乏基于合理的、计算的、对等交换的行为。与此同时,个体经营若脱离开村落共同体的生活空间也最终无法实现,个体小农在风险面前的脆弱性以及经营能力的不足使他们不能彻底地独立于其他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成员的依赖使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也受到限制。因此在具有对等交换性格的换工习惯中便有许多并不追求绝对的等量、等价交换,或牺牲一方一定的利益的情况出现。总之,在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对等交换的行为中仍带有亲密感情的、援助性的要素,基于亲密感情的无偿援助中也开始搀杂着合理的、交换的色彩。完全的、纯粹的合理交换和亲情援助都是少数。当年沙井村村民在解释自己为他人所做的无偿劳动的时说“既是因为对方借给我役畜,也是因为关系亲密”,[30] 这种回答可能并不是模棱两可,也许真的就是正解。

综上所述,⑴无偿借用役畜的习惯中体现着较为彻底的亲密感情的、支援的实质,在感情要素的含量上劳动力—畜力交换关系无法与之相比,两者体现着完全不同的原则。因此,在近代的交换社会中这种感情支援受到许多限制,不能畅行无阻:在对象上多为关系紧密或没有交换能力等有特殊原因的人,在期限上极为短暂,特别是在农繁期里不能像交换形式那样容易实现。⑵劳动力—畜力交换的习惯里面具有合理计算的、对等交换的实质,但与以绝对的等价交换为原则的赁用役畜习惯相比又存在着基于亲密感情的支援的侧面。在农繁期役畜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用役畜出赁费用的近一半便可以实现劳动力同畜力的交换,这种畜力提供者与劳动力提供者之间的一损一得的关系本身显示出感情的、支援的要素的含量(劳动力提供者也会出于感谢与亲密感情的原因而给予对方更多的无报酬劳动)。⑶正是由于劳动力—畜力交换的习惯里面具有一定的感情的要素,双方并不追求绝对的等量、等价交换;另一方面,劳动力—畜力交换的习惯以其合理的、对等的原则而更适合于近代交换社会,其灵便性更容易被农民们接受,已经逐渐显示出成为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商品生产、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变革

  • 下一篇文章: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
  •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一)...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三)...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二)...
  • ››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
  • ››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
  • ››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