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的具体关系问题请教过平原县后夏寨村和沙井村的老人,得到了接近的回答:农家的经营土地面积与以草料为中心的役畜饲料成正比例关系;10亩的经营土地是保有一头驴的最低条件;如果经营土地在10亩以下将无法保证役畜的饲料特别是越冬饲料;此外,即使一个农家有10亩以上的经营土地,他的役畜也并非总是能派上用场,在农忙季节以外,有很长时间放置不用,这一点对于普通农家来说是极不经济的。役畜在全年当中长时期的闲置不用以及由于饲料不足所造成的饲育费用的负担导致近代华北的大部分农民不可能饲养2头或更多的役畜。
近代华北农村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无论依哪个标准来看都只能算是勉强度日的贫困状态。大部分农民只能养得起1头役畜,而这头役畜又相当于他们的半个家产,一旦役畜突然死亡,再续上一头便不那么容易。此外,根本养不起役畜的农家也不在少数,而几户农家共同购买、饲养1头役畜,1户农家只拥有1头役畜的1条或两条腿的故事在华北农村各地随处可以听到。在华北的旱作农业特别是耕种作业需要并行使用复数的役畜的情况下,华北农村的各个农民就不得不与他人相互结合起来,共同使用双方的役畜。
(二)劳动力的过不足
在近代华北农村中普遍存在着的劳动力的过不足状况也是搭套等农耕互助发生的一个原因。与上述畜力在农繁期的不足和农闲期的剩余的强烈对照相类似,近代华北农村人均土地的不足所造成的“人多地少”状况与农繁期劳动力的不足同居一处。
以下是根据《惯行调查》第1卷卷末〈顺义县沙井村户别调查集计表〉及第2卷中户别调查作出的农家劳动力状况统计:
沙井村农家劳动力状况,1940年代
劳动力数 0~1 2 3~4 户数 49 13 7 % 70 19 10
上表所反映的是1942年3月沙井村劳动力状况。该村中保有2个及以下劳动力的农家占全村农家总数的近90%,很明显一些经营较多土地的农家也在其中。即便是考虑到该〈集计表〉所无法反映到的17岁以下的半劳力以及妇女劳动力的存在,上述状况恐怕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在近代华北农村,1户农家只拥有1~2人的劳动力,在农繁期将会面临显著的劳动力不足。这不仅是因为1~2人的劳动力无法经受得住农繁期里播种、收获以及搬运等巨大而繁重的劳动量,还因为1~2人的劳动力根本无法对应华北农业地带所特有的旱作农法(详见下节):该农法在播种作业当中表现为,作条、下种、撒粪、覆土、镇压诸项工序要求前后衔接、一气贯通,这种作业法最低限度需要4个劳动力。
当然,雇用人工也是一个解决办法,而大多数村民并不具备雇用人工的能力。在农繁期,无论哪个农家都异常繁忙。此时指望着来自他人的无偿劳动力支援和畜力的免费提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沙井村以及近代华北农村的农民几乎都面对着在整体上的劳动力不足这一无争的事实,到了农繁期多数农家也无法在雇用人工、请他人帮忙之间进行选择,搭套等农耕结合自然便成为大多数农家赖以应付农繁期劳动力紧张时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三)华北农业地带的旱作农法
1头役畜无法应对农繁期的各项作业这一事实似乎不难想象。仅有1头驴无法拖动犁和大车等农具,勉强为之的话必是十分辛苦、极无效率。但是,搭套等以使用复数的役畜为主要特征的农耕结合习惯的根本意义并非止于补足畜力动力、减轻劳苦、提高效率等方面,而应该说最终是华北农业地带的旱作农法(也称旱地农法)所要求的。1994年夏天,笔者向两位沙井村的老人请教了当年播种作业的基本流程:
“播种的时候,用2头牲口牵着耠子(又作劐子,比犁轻,用于中耕锄草及播种作条),1个人在前面一边赶牲口一边扶着耠子翻土作条,当地人把这叫作耠沟。其后1人向沟内撒种,接着后面有1个或2个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粪肥撒在沟内。再往后有1个人牵着1头牲口拖着砘子(装有刮土板和石轮,用于播种后填土和初步镇压)将条沟填平,并把种子、粪肥与土压实,这项工作叫砘地,也叫收坑儿或弥沟。此时如果人手充足的话,砘地完成之后接着有1个或2个人赶着1头牲口拉着盖(用树条等结扎而成的农具)将 耕种后的土地进一步摩平。这项工作叫盖。在盖之后便是最后一道工序——压,也即用一个牲口拉着碌辘(石制农具,多称作磙子)将土进一步压平、压实。这项工作也要占用一人。以上是播种工作的全部流程。盖和压的工作错后一、二天进行也无妨,若土地中的水分较多的话,倒是暂时放一段时间更好。而盖和压之前的工作,即从耠沟到收坑儿必须要一气完成。如果全部工作都一起干的话,前后需要6、7个人,4、5头牲口。我们(搭套时)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手,牲口也只有2、3头,不可能一气完成上述作业,只有分别进行。” [6]
沙井村的老人谈到,播种作业的各个部分如果从头到尾一气完成的话需要6、7个劳动力及4、5头役畜。不论是沙井村还是其他华北农村的农家,一家一户自不必说,就是2、3户农家结合在一起搭套也凑不够这个数,并且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根据笔者在沙井村和后夏寨村的调查,近代华北农村普遍被采用的播种方法是:收坑(也作砘地、弥沟)及以前的各项作业——作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