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该地适合种棉花的地也是有限的。 与此同时,该县水灾频率极高,从1875年至1949年间共有35次水灾,其中19次由堤坝溃决引起(《汉川县简志》1959:17~19)。在这种情况下,棉农要冒极大的风险。所以上引同治汉川县志强调大量植棉要“江汉安澜”,但接着指出:“一遇水夺,则裹足不入矣” (同治《汉川县志》卷六页十九下)。实际上江汉棉区民国期间由于水旱灾害频繁,棉花生产极不稳定而且产量低(徐凯希,991)①。也就是说他们是在人口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冒高风险种植经济作物。 ———————— ① 严重的洪水会对棉花生产造成极大损害。1931年与1935年的大洪水均给棉农以致命的打击。1931年不少棉田被淹,总产激降。汉口所出口的棉花(多由湖北生产)激降至36万担,而1923 1929年间该数目为100多万担(曾兆祥,1984 I:44)。1935年荆江大堤溃口多处,(附近)棉田十之八九被毁(同上:47)。 当然,家庭棉纺织业比植棉所受环境的制约要小。因为即使有水灾(损害棉花)或甚至不种棉花,纺织家庭也可以从市场上购得棉花,就像某些住在镇上的人家一样。20世纪初,在棉布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湖北仍有大量棉布外销①。据抗战前调查,湖北全年最高土布产量达3000多万匹,仅每年集中武汉向外运销的湖北土布就达七八百万匹(引自《湖北近代农村副业资料选辑》1987:147)。这其中即使只有一半是江汉平原所产②,也有350~400万匹,加上沙市市场外销量③,则年销量可达400万匹以上,远比在清中期为多。其销路虽然仍以传统的西北、西南市场为主,但已扩大到广东、江西、安徽、河南等地(《汉口织布》,引自曾兆祥,1984 I:78)。这其中尤以汉水流域出产土布为多,有名且销路广的定机布、景庄布均系汉水流域县份出产(不都是江汉平原县份)。而这些地区的环境条件比长江棉区更不稳定,织布则可以对此有所缓冲(即受环境变化影响小)。因此植棉与织布的情况清楚显示各种因素,特别是环境条件,对市场介入有着重要影响。 所有这些记录都表明作为主要的(非粮食类)经济作物,棉花通常要栽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或高地下水位。历史记录还显示,当面对一定的环境与市场条件时,当地老百姓会作出如何的选择。以他们的经验为基础,大致可以说,在像江汉平原这种环境不稳定的地方,当地人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市场考虑远在其次。即使是在像长江三角洲那样有较稳定环境的地方,当地农民也许会更多考虑卷入市场,但当地蓬勃的农业商业化代表的也只是为了维持生存压力所做的努力,而非市场利润的驱动(黄宗智,1992:307)。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江汉平原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种粮食作物)而非追逐利润,是否介入市场也严格受制于易水的环境。正是由于频繁的洪灾与渍灾,当地百姓的经济行为首先是对变化的环境条件的反应。一句话,江汉经济作物的历史表明环境条件严重限制当地农民的市场行为”。 ———————— ① 研究表明,民国初只有少数植棉而又有剩余劳动力的织户仍能维持旧业(徐新吾,1992:142)。 ② 直到1937年,汉川还年运销土布15000卷(每卷50匹)即75万匹于汉中、兴安,江口与董市则年运销土布90万匹于鄂西、川东(曾兆祥,1984 I:84~85)。 ③ 如20世纪初荆州布每年自沙市及江口地方输向各地约共十四五万担,这些名称各异的布销于全国各地(李文治,1957:511~512)。 市场驱动与环境驱动 这当然不是说清代江汉平原根本不存在市场作用。相反,作为湖北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江汉平原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地区。但此地的商业化总是受制于环境因素。按照舒尔茨的逻辑,市场刺激应该是农民最基本的考虑。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植棉织布应在清代江汉平原急剧增长。然而我们看到,这些并没有在清代发生。 在中国农村存在不同类型的商业化,如华北平原有高度发达的要素市场,频繁买卖土地与劳力以求两者的平衡(周其仁,2000:30~32)。另一原因则在于当地频繁的自然灾害。灾害期间,人争卖地;灾后农民向地主出售劳力。这就是为什么华北平原有高度发达的要素市场(夏明方,2000B:203~234)。 我们在清代江汉平原也发现了类似灾害驱动的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在频繁遭水的地区,农民会栽培耐水作物如深水稻、高粱而不是常规作物;或者如果土地严重受水之后干脆将其回复为湖捕鱼而不是种作物。驱动这种生产选择的主要是当地环境条件的改变。当地农民必须不停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① ———————— ① 环境的这种重要影响甚至在江南也一样。如1660年代上海县虽然种稻收入高于植棉,但当地百姓仍放弃种稻,因为灌溉的河渠淤塞了(黄宗智,1992:82~83)。也就是说,收入多少并非主导因素,环境作用更重要。其实江南农产涉足市场也主要是为了缴租和糊口,而不是谋利(同上:114)。 我们还看到,补种作物与替代作物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是其可食功能,当地农民很少补种非粮食作物。这表明农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食物满足自己的消费,不是为换钱。经济作物通常种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如果洪水较小,就没有损害;如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