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怠工方式的普遍抵制,如在集体大田劳动与自留地劳动“两种劳动”中出现“两样干劲”(即生产队里磨洋工,自留地里打冲锋);最后是全国农民的家庭大包干等等。可以说,这一路走来,都是广大农民对“一大二公”式平均主义的抵制和冲击的确切体现。所以邓小平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20]可见,农民不仅不是“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追求者,而且还是抵制和瓦解“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冲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功臣。
[1]毛泽东:《中国农村各阶级的分析》(1925.1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 1991. 5 [2]毛泽东:《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1921.2.8)《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第492页,人民出版社,1981。 [3]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内部版),第228页,第213页。 [4]毛泽东:《“必须对资本主义倾向作坚决的斗争”一文的按语》《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45页,人民出版社, 1977。 [5]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66页,人民出版社, 1964。 [6]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87页,人民出版社, 1977。 [7]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8月6日下午) [8]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8页,人民出版社,1977 [9]关于5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是否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提出了否定的意见。请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苏少之文和《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田利军文。 [10]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5页 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1921.2.8)《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第495页,人民出版社,1981。 [12]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8页,人民出版社,1977。 [13]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1959.12-1960.2) [14]毛泽东:《“张郭庄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按语》《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44—245页,人民出版社,1977。 [15]毛泽东:《杭州会议的第一次讲话》(1958年1月) [16]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谈话》(1958年1月) [17]毛泽东1963年2月在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6年10月1日 [18]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2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9]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已被公认为率先搞家庭承包制的地方。其实,根据我当年在农村所见和后来到各地的调查,“文革”前后各地都早就有秘密分田单干的现象。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三)毛泽东平均主义思想探源 既然集体化运动的平均主义追求不是受中国农民(指农民的主体部分,下文同)的意识影响,而是中国农民在集体化运动中受到平均主义的空前改造;那么,集体化运动或毛泽东的平均主义思想又源自哪里? 集体化运动的领导者毛泽东作为农民出身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中国社会古典平均主义的影响是明显。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一个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村乡间少有的大知识分子,他熟读经史,喜爱《三国》、《水浒》,敬仰历代传统治国精英,崇拜近代湘籍名臣。这使他能通古今,思未来,就连韶山冲首家“小财东”家庭的优越背景[1]也无法阻止他摆脱农民的思维与超越农民的生存追求。来到省城长沙的青年毛泽东,其涉猎的书籍与获取的知识更为丰富,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礼运篇”到“大同书”,由“患不均”到“均平篇”,由“大同”社会到地上“天国”……在他接受的思想与知识中,似乎有一个连贯一气的东西把他深深吸引,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的尽善尽美的“大同”理想。“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立功、立德、立言”当“尽力”于此[2]。无疑,中国历代社会精英这种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思想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与社会的脊梁;他们描绘的人人平均的社会蓝图,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类社会理想,是一种精神财富。但是,中国传统知识界长期习惯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的“静止”思维,以“大同”理想社会为追求,就是把整个社会置于静态发展之中,是一种具有浓厚空想平均主义色彩的社会理想,其空想性已被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历代革命者、改革家的实践所证明。毛泽东这位执着追求真理的知识精英与革命家,同样生活于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受到它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即使他成为共产主义者后,并不是这种影响的消失,而是找到了“阶级斗争”这一实现理想的武器。1949年,当他领导的革命即将胜利前夕,他自信地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言下之意,他已找到了到达大同之路。也就在这同一篇文章中,他曾三次用“大同”来比附新中国将要建立的理想社会,他批判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