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租佃关系新论      ★★★ 【字体: 】  
租佃关系新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9:13   点击数:[]    

材料,如前述租额租率的下调,以及地主“让租”的实例来看,它是否都可认为是对张五常论点的一个支持?和对“农民为什么要抗租欠租”的一个回答?如此看来,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
    ①  寺田浩明:《明清时期法秩序中“约”的性质权利与冤抑》,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②  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版,第365页。
    ③  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第237页。
    ④  曾小萍:《现代化与19—20世纪中国的经济结构》,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
    ⑤  参见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⑥  《清高宗实录》,卷323。
    ⑦  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三、有关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1.对于历史上的土地制度是否应称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经君健认为,佃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以及各种小生产都可算作“地主制经济”。⑧赵冈则明显持不同意见,他指出,对于地主一词的定义、地主占地的数量、地主经济是否占主导地位等问题,都是可以提出“地主经济制质疑”的。⑨
问题就这样摆在这里,能否将那些自耕农民——他们在“旧中国”占有一半或更多的土地——称作“地主阶级”?说中国传统经济是“封建地主经济”,这一概念是不是稍欠考虑?
——————————
⑧  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⑨  赵冈:《地主经济制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另一方面,从前述抗租和反退佃几个方面的事实来看,不管过去有多少,哪怕是接近一半的土地是在“地主”手里,但它却不一定是地主所能控制得了的,且不管农民在法律上是否拥有田面权。相反,佃农倒象是有着“退佃”和其他的一些“自由”。①所以有人说,佃种之田“偿租而外,与己业无异”;②“佃者明明与绅富共有其田也”。③又据对明清庶民地主的一项研究表明,徽州某田主拥有田土803亩,分散在1 259块鱼鳞字号地段上(平均每块仅有0.64亩),分布地区涉及三个都九个图,这就给土地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④名臣海瑞拥有零散土地计93块,也是分散在好几英里的范围内,全部税额为1.28石,估计约40亩。⑤故一向不大重视农民抗租问题的赵冈也提出,“每一个业主把土地租给几十家或百余家佃户。而每家佃户又分别从数家或十余家地主租得土地,这种双方的多头关系造成了租佃市场的高度民主竞争性,即令是地主也难有控制力”;同时,“地主在与佃户讲价时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地位”。⑥
    还有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权“缺乏近代的全面的所有权含有的支配权利”,一田两主乃至三主习惯就是适当的例子,⑦其实,这种情况在一般的租佃制中也可以看到。这就提出了对中国过去所有权的理解问题;所有这些,也都提请人们进一步思索这样的问题: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究竟是“在谁手中”?
    2.过去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落后,都是由于所谓“小农经济”;另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经济之所以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土地及租佃制度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对此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小农租佃制度究竟是不是最经济有效的一个制度?对于这些恐怕也应进一步推敲,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分辨。
——————————————
    ①  或称之为“主动退佃”,参见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②  嘉庆《祁阳县志》,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③  陶煦、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1—282页。
    ④  栾成显:《明清庶民地主经济形态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⑤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联经2001年版,第217—218页。
    ⑥  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史》,第344页。
    ⑦  仁井田升:《明清时代的一田两主习惯及其成立》,《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8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0页。
 
据一项研究,在近代北方曾流行着几种可以称作分益雇佣制(帮工佃种制)的经营方式,其收益似乎都比租佃制高。如河北大兴县的“把头”制,地主供给土地、耕畜、农具、种子、肥料和所有资金,将地包给“把头”,由其招人伙种。在分配上,小麦全归上股(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亩),其余上下股均分,再平分给各户。廊垡一家地主,有地550亩,招有8个下股(包括把头一名长工二名),估算年终地主约分得74%,下股分得26%,每个长工摊得24亩地的粮食。据当地老人回忆,伙种比出租收入高,比雇工经营省心,劳动效率也高;对下股来说,也比当长工收入高。光绪末年,当地一家大地主最先采用,不久其他地主纷纷仿效,村里不再有地主雇工耕种或出租土地。在宛平县庞村,地主土地多不出租,而采用“长工伙种制”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一)——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 下一篇文章:中国学术界30-40年代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租佃关系新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租佃关系新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租佃关系新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