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而在人才结构的金字塔上,创新型人才位于塔尖,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由此可见,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战略意义[1]。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一词已经广泛应用,但对于“创新型人才”一词的确切含义,人们还在探索当中,对此我们从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三个层面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最早提出创新一词的创新理论家熊·彼特教授指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2]。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定义过于严格,过分强调经济学上的意义,忽略了商业上的初始创新,至少是同等经济价值的渐进式创新。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创新:创新是指人产生新的、好的精神或物质产物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新”是指首次出现的或首次体验到的,也指性质上的改变,还指过去没有的事物、过程和状态;“好”的含义是指优秀的或使人满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指对社会有正向价值的。 (二)人才的含义 人才是指人的才能,也指有才学的人。叶中海等在《人才学概论》中说:“人才,是指在那些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和认识,对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3]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不一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高地位。一般认为,一个人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专门教育培训,具有一定专长并从事专业劳动,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就属于人才。 (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人才的一个层面,处于人才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既与其他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创新型人才不是创新与人才简单的相加,他应该有独特的内在素质。从创新的含义来看,创新型人才能够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以及完善自身的过程中,理论或方法上弃旧图新,或新条件下在坚持正确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可以看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那些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的学习素质和社会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正向价值贡献的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 所谓素质,是指以人性为主体在先天与后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包括人格特质、思维特征、知识、能力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素质的形成,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习成因素。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相关的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与其同事霍夫纳,把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分为六个主要方面:(1)敏感性,极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或适应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的能力;(6)洞察性,即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4]。 美国宾州大学教授罗尔菲尔德提出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八大特征:(1)对问题的敏感性;(2)变通性;(3)流畅性;(4)独创性;(5)再定义与再构成的智力;(6)区别与抽象的能力;(7)综合能力;(8)组织的一贯性[5]23—25。 我们很容易看出,罗尔菲尔德等学者从创新活动的技能和智力品质入手很好地总结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共性,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他们把创新素质视为单维的认知结构,忽视了它的整体性以及影响因素,特别是人格特质的作用。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应由创新的人格特征、思维特征、学习素质和社会能力构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下面我们从四个维度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 (一)人格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模型指出,人格特征属于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比较稳定,难以察觉和感知,难以后天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人格特征对其他某些显性素质如思维特征、知识、社会能力等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调节效能,因此人格因素与高创造力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它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 为探讨创新型人才特有的人格特征,中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研究。 心理学家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1)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2)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3)控制冲动的高水平;(4)在人际中交往喜欢独处;(5)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6)爱好次序和精确[5]20—25。 心理学家詹森贝蒂根据历代发明家的资料,总结出了发明家在人格上的十大特点:(1)无所畏惧,为自己的发明创造不惜冒险;(2)从不计较别人的嘲笑;(3)执著追求,对从事的实验始终保持较大的兴趣;(4)力求完整化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懈的努力;(5)对自己的实验充满信心;(6)永不衰退的自信心;(7)永不衰退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机遇;(8)强烈的好胜心;(9)不受外来干扰,沉醉于实验;(10)别具一格的孤独性格[6]。 创新型人才有不同的类型。鉴于此,心理学家在研究各类创新型人才人格的同时,总结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一般人格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于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新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强;二是自信心强;三是敢于冒险;四是有理想抱负;五是不轻信他人意见;六是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七是有基本的审美观;八是幽默感;九是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十是具有好奇心[7]。 纵观学者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以下八个方面应为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1)高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成就动机);(2)广泛而稳定持久的兴趣(志趣);(3)勤奋,有责任心;(4)积极的情感,高度的情绪自控力;(5)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有竞争意识与危机感;(7)自信心强,坚韧有毅力;(8)有勇气,果断,敢于冒险。其中(1)(2)属于创新型人才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倾向系统,(3)—(8)为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维特征 思维特征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而影响一个社会的进程。我们把创新型人才所应有的思维特征称为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没有创新思维,只有知识和各种能力,最多能产生“照葫芦画瓢”的再造性思维,这只是知识的一般迁移,没有任何创新。 对于创新思维所包含的因素,历来有很多说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智力结构时,发现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他认为发散思维代表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而克罗普里等研究专家则认为创新思维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有机结合而构成的[8]。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不仅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包括了灵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创新型人才在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新活动时,以发散思维搜集信息,进行创新构思;在进行创新构思中,灵感直觉思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由聚合思维过滤信息,最后由形象思维概括最后信息。可见创新型人才的这几种思维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相互有机结合构成创新思维。 (三)学习素质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并为创新思维提供原料。创新活动是一种接力性的劳动,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前人的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