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文章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对流动女性的婚姻质量现状进行描述。在对中外关于流动人口和婚姻质量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流动女性婚姻质量因素的假设,进而对实证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条件、流动经历、物质条件以及婚育状况等都是流动女性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流动女性;婚姻质量;影响因素
Abstract:The article used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research group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marriage and family,desscribedmarriage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lowing female.Theoretical hypotheses are proposed on the base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and out,and then it proposed multiple integration analysis on the real diagnosis material.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di-vidual conditions,the flowing experiences,the phys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marriage situation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of flowing feminine marriage quality.
key words:Floating female;Marital quality;Factors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村向城市流入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占据总人口半数的女性人口在流动大潮中也占据了总流动人口的几乎半壁江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末全国总流动人口为13181万人[1],占全国总人口的10%,而其中女性流动人口数量达到6063万人。婚姻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稳定与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部分,婚姻质量则是婚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预测指标,因而研究婚姻质量对促进婚姻稳定与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后,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其婚姻关系是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自己家庭的幸福与城市社会的稳定。同时从性别来说,婚姻的成功与失败对女性历来有着比男性更大的影响,因而研究流动女性婚姻稳定的重要预测指标婚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回顾
西方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可以说历史较长、也有较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人口结构理论、结构同化理论、亚文化假说、社会地位分析、交换理论以及选择理论等理论流派。在中国关于流动人口以及农民工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热门话题,其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农民工的概念和属性、群体状况、社会保障、职业流动、越轨犯罪等问题。相比之下关于流动人口的婚恋家庭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恋爱择偶以及婚育观念与行为方面,也形成再社会化、社会排斥、社会资本、社会政策等研究视角。
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西方学者从上世纪20年代末对婚姻调适的讨论开始,到70年代进入学术探讨的繁荣时期,至今已有80年的发展史[2],其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对婚姻质量的概念、统计度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关于婚姻质量的概念,国外学者分为个人感觉学派和婚姻调适学派,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是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感知质量。相反,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夫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已婚者对婚姻关系的调适性质、方式、频率和效果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基本理论内涵[3]。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调试学派在其概念中加入了主观因素,发展成为混合性的概念,认为婚姻质量应该是指一对已婚夫妇对他们婚姻关系主客观的描述与评估[4]。进而婚姻质量成为包含了婚姻互动、婚姻整合、婚姻沟通、婚姻角色关系紧张和冲突、婚姻幸福感、婚姻满意度等等的复合型概念。
与概念相对应,婚姻质量的测量也分为侧重客观指标与侧重主观指标两种方法的量表设计。关于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西方学者的解释框架又分为综合模型和控制模型两种类别,综合模型即在一定的理论思考和推敲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影响因素吸收到模型中来,以提高整个模型对婚姻质量的解释能力,控制模型主要是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统计控制来揭示和估计所感兴趣的某个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性质和强度,它所关心的是研究某个特定的决定因素是否具有理论所假设的影响方向和解释能力[5]。
国内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但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浏览与梳理,乘着西方学者搭建的婚姻质量研究的学术阶梯,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以1994年李银河为首的婚姻家庭研究会对北京市2000多名男女婚姻质量进行的调查与研究为开端[6],国内近年来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如张贵良等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奥尔逊婚姻幸福量表中的12个因子中选取了3个因子对我国城市夫妻的幸福感进行测量,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与婚姻幸福相关的因素[7]。卢淑华等以1996年北京市的500份随机抽样数据为基础,对婚姻质量进行量化模型研究,试图在社会变迁理论的高度上,通过模型为婚姻质量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8]。再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持的婚姻质量调查,对上海、甘肃、广州、黑龙江四个省市的800对夫妻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和《中国婚姻质量报告》等成果[9,10]。
总之,国内学者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一开始就站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规范化程度较高,实证对象也较多样化,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理论研究的缺乏与本土化视角的不足等,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留下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部资助的课题“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分为全国各地的打工人口和农村从未外出打工的人口两组,共获得外出打工者数据样本483个,其中已婚男性样本135个,已婚女性样本84个;农村从未外出打工的数据样本254个,其中已婚男性90个,已婚女性72个。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对象为外出打工的84个已婚女性样本,外出打工的135个已婚男性样本和农村从未外出打工的72个已婚女性样本作为参照样本。
主要分析对象即外出打工的已婚女性样本的基本情况为:(1)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至35岁之间,多为青壮年人口;(2)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占到总样本的61.9%,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9.6%,还有7.1%的文盲和半文盲;(3)关于流动时间,有将近一半的已婚女性在外打工时间超过5年,有27.8%的在2到5年,而1年以下的仅为11.4%。
关于研究方法,首先婚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概念,综合以上学者对婚姻质量测量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夫妻互动、性生活质量、婚姻生活自主权、婚姻满意度评价等4个指标对流动女性婚姻质量进行测量。其中夫妻互动指标包括与配偶的居住情况和亲昵行为2个问题,反映的是婚姻生活中两人的互动与交流现状;性生活质量包括性要求、性前拥吻和抚爱时间、性快感等4个问题,反映的是夫妻性生活的状况;婚姻生活自主权包括对购买个人高档生活用品、出外学习或打工、资助父母等的做主情况以及住房登记人和存款登记人的情况,反映的是婚姻生活中双方自己做主权力的多少;婚姻满意度的评价包括对感情生活的评价、性生活的评价、配偶的评价以及对婚姻失望的感觉状况等4个问题,反映的是婚姻生活自我感觉状态。夫妻互动、性生活质量以及婚姻生活自主权都属于客观方面的考察,婚姻满意度的评价则属主观方面的测量。其次,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对流动女性的婚姻质量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进行解释,了解流动女性婚姻质量的现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