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成不同的形状,令人联想到传统中国花园建筑里的门窗。陈的影像,使我们忆起旧时闺阁那富有诗意的女性个人空间,而后,她把大胆的自我暴露与它们并置在一起。模糊的室内怀旧感和清晰的流血阴部相对照,重新将女性空间从男性的描绘和娱乐中收了回来,重新将女性身体从贬低的单一生育话语要了回来。身体的循环周期是怎样与自然界的时间和季节变换相应,艺术家运用在此布置中的美学愉悦感为个人对此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同时也对女性贞洁的社会道德准则——如此自我描画形式会被色情化,贴上淫荡的标签——提出了挑战。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陈声明,在公众场合展出这些个人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驱散那些一沉不变的反应的方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件作品被禁止在中国公开展出,很多看过该作品的人都是通过私人出版的画册,如过去传阅家庭出版闺秀作品的原稿一样。 孙国娟的“永远甜蜜”系列照也展现出女性闺阁空间和它自我反映的镜子,但是,她加进了一丝幽默,以此来嘲笑当代商业文化,以及它推动女性打扮自己的市场学。每件作品是一对照片。左侧有一镜子般的垂直橄圆形物体,艺术家裸露的身体上沾满甘甜的白色糖霜,蒙娜丽沙式的顽皮微笑悄悄爬上她的嘴角。 右侧的长方形照片揭示出一张特写照片——盖着桌布的桌子上堆满了香水瓶和化妆品;镜子、桌子,还有它的一堆瓶瓶罐罐都像是涂着一层蜜糖。当众多中国女性主义者赞颂经济改革结束了“文革”期间“男女都一样”的意识形态时,一种恢复“自然”性别差异的渴望由此而发。这种渴望使那些商家——鼓励通过购买美容产品而做新的却是一样受控的女人——大大获益。流行的说法,像“中国富起来,女人应该漂亮起来!”,显示出国家经济话语怎样雇佣女性身体,犹如租用一个重要场所。她通过对经济改革甜蜜表层的关注,孙讥笑现代贞洁女性犹如被征召的良好消费者,尽力帮助国家经济。她糖质的皮肤上还有着另一层符合社会旧习的虚假外衣。将孙国娟放入闺阁中,就成为了一个嘲笑者的空间,一个对当代性别标准带有几分傻气的讽刺作品。在“永远甜蜜”下隐藏着一个批评观点:女性自我的再现仅限于对她们自己的内部领域。“改革开放”只是贴在女性身体上,但,什么时候她才能够离开这间挂满镜子的房间,进入世界? 注 释: 1、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围绕有关“从里到外”展,旧金山现代美术博物馆资助了一个全天研讨会。该大型研讨会包括三个小型研讨会:“办展览”(Making the Exhibition),“观众是谁?”(Who Is the Audience?),“模糊的身份线”(The Tenuous Thread of Identity)。该研讨会为策划人、艺术家、评论家、艺术史学者和观众提供了一个公共论坛。除了策划人、艺术家、评论家、艺术史学者相互间就该展进行讨论外,观众也有机会参与其中,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 2、克里丝·沃纳 (Chris Werner):“The Half of the Sky”in Die Halfte des Himmels ,Bonn: Verlag Frauen Museum, 1998.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China/Avant-Garde exhibition, see Geremie Barme and Linda Jaivin, eds., New Ghosts, Old Dreams: Chinese Rebel Voice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2, 279-283; Julia F. Andrews and Gao Minglu, “The Avant-Garde’s challenge to official art” in Deborah Davis et al., eds., 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Cambride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21-278. 3、 For a detailed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s and meanings of “avant-garde,” see Renato Poggioli,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Cambridge , Mass.: Belknap/Harvard, 1968. 4、斯佳莉·程(Scarlet Chen):“What Would Mao Think?”, Los Angeles Times, 11 October 1998,5. 5、侯瀚如:“Beyond the Cynical: China avant-garde in the 1990s,” Art AsiaPacific 3, No.1(1996), 44. 6、 周蕾(Rey Chow):《原始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 Primitive Passions: 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5出版,第202页。 7、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2. 8、米丽莎·邱(Melissa Chiu): <Thread, Concrete, and Ice: Women’s Installation Art in China>,《Art AsiaPacific 20》(1998)。请浏览:http: //www.artasiapacific.com/articles/thread/thread 1.html. 在上面引用的邱原文中,将荷兰举办的‘又一次长征’展误写为日本,而在日本举办的‘不易流行’展误写为荷兰。我在本文中已做更正。 9、同上。 10、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Fundamentals: Between Curator and Public”,收于《Representing the People》展画册(慢彻斯特,中国艺术中心举办,1999)http: //www.the-people.org/e_fund.htm. 史密斯为英国评论家,策划人,主要办公地为北京。 11、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 “Century: Woman at China Art Galley/Modern Art Musemum/International Art Palace”。《Asian Art News 8》,No.3(1998,5/6),第83页。从史密斯各种陈述中所表露出的评价看,在今日的中国似乎并不存在好的女性画家。然而,在这篇评论传统艺术史价值的文章中,我想指出一点:“好”艺术的定义常常表现为文化政治争斗——谁的艺术应站主导地位,谁的欲望和美丽的影像应站主导地位,今日谁的美学规则应站主导地位。 12、 塞欧塔·鲍洛克(Griselda Pollock)和罗斯卡·派克尔(Rozsika Parker): Old Mistresses: Women, Art, and Ideology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1, reprinted Pandora Press, 1986, 3. 13、.廖雯:“Tumultuous History of China’s Feminist Values and Art”, Chinese Type: Contemporary Art Online Magazine 1, No.2 (January 1998). See http: //www.Chinese-art.com/volume 1 issue2. 鉴于本文是由作者自中文翻为英文,而译者又因无法找到中文原文而将英文翻回中文,在这中翻英和英翻中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与原文不完全相符的地方,望作者及读者原谅。 14、察德拉·孟汉蒂(Chandra Mohanty),“Under Western Eyes: Feminist Schloarship and Colonial Discourses,” in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 edited by Chandra Mohanty,Ann Russo,Lourdes Torr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51-80. 15、安娜·逖辛(Anna Tsing)通过以下这个问题,提醒我们在记述女性主义时,曾被不公平地抹去的事物:“在美国妇女运动的理论准则中,怎么可以忘却曾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女性身体政治争论、中国土改时,个体妇女的控诉、及黑人人权运动口号‘黑色也美丽’(曾经黑人妇女认为黑色是不美丽的,因此她们的衣着打扮等都尽量模仿白人妇女,但黑人人权运动时期,黑人转变了他们的观点,认为黑色同样美丽,并提出了‘黑色也美丽’的口号)这些妇女运动中得到的启示?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借鉴了这些事件写就并仍在继续写着的,难道它仅仅是一件西方的事物吗?” 请参阅《Transition, Environments, Translations: Feminism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由琼·斯科特(Joan Scott), 卡拉·凯普兰(Cora Caplan), 蒂布拉·凯特斯(Debra Keates)合编,纽约:鲁特莱志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54页。 16、贾方舟,“女性艺术的基本特征”,收于《世纪·女性》展画册,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1998出版,第9页。 17、黄笃,“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国际间当代艺术发展关系的几个问题”,收于《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96-97》画册,北京/香港 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出版,第41页。 18、孟悦,戴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