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第15——16页。《妇女研究综述》系列之一,李小江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出版。 19、温迪·拉尔森(Wendy Larson), 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 ,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3. 20、克里丝蒂娜·凯利·吉尔马丁(Christina Kelley Gilmartin):“In a Different Voice: Male Communist Rhetoric on Women’s Emancipation”, Engender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adical Women, Communist Politics, and Mass Movements in the 1920s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9-43. 21、琼·莱伯得·科恩(Joan Lebold Cohen):“Chinese Art Today: No U-Turn”, Art News 91, no.2(Feb.1992),106. 22、同上。 23、 Wan Qingli, ”Traditionalism, Reform and Modernis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Orientations 23, no.7(July 1992),26. 24、琳达·翟文(Linda Jaivin):“Gu Wenda (古文达):Tao and the Art of Aesthetic Line Maintenance”,Art AsiaPacific 1,no.2(April, 1994),44. 25、泰尼·巴迩芦(Tani Barlow):“Theorizing Woman: Funu, Guojia, Jiating (Chinese Woman, Chinese State, Chinese Family”,in Angela Zito and Tani Barlow, eds., 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2—273 and 276—277. 26、戴维·克拉克(David Clarke):“Foreign Bodies: Chinese Art at the 1995 Venice Biennale”, Art AsiaPacific 3 ,no.1(1996),32. 在刘炜的系列画“你喜欢肉?”中,作者将女性肉体画成与猪肉相同的颜色和表面纹理,该系列画或许可与李昂的女性主义小说《杀夫的妻子》做一比较,这部小说“同样也涉及到重要的人类问题,比如,饥饿,死亡,性”。书中的女主人公经常受到她丈夫,一个屠夫的凌辱。最终,她用屠夫自己的杀猪刀将屠夫杀死,并将他的尸体切成一头猪的形状。在李的小说中,最终的暴力是实施在男性身体之上,而不是像刘的画,将女性身体展现为“一头猪”。《杀夫的妻子》,李昂著,霍华德·戈迪布莱逖(Howard Goldblatt)、埃伦·扬(Ellen Yeung)合译,旧金山, 北点 出版社1986年。 27、张颂仁,“The Other Face”, Asian Art News 5,no.4(1995),42. 28.诺曼·布莱森(Norman Bryson),迈克尔·安·霍利(Michael Ann Holly),基斯·马克塞(Keith Moxey): Visual Culture: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4, XXV. 29、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同上,第83页。 30、来自一位西方策划人的批评——某些男性艺术家拒绝参加包括“缺少知名度”的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展览——证明了:有建树的男性艺术家试图压制女性艺术家。 31、陶咏白,“中国女性艺术的历史足印”,收于《世纪·女性》画册,第11页。 32、廖雯,同上。 33、苏珊·曼(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0. 34、玛莎·威纳(Marsha Weidner) et al., : Views from Jade Terrace: Chinese Women Artists 1300--1912 ,Indianapolis: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1988, 17-18. 这个于一九八八年——一九八九年举办的展览,其展名取自清朝著名的《玉台画史》一书。该书简略记录了中国早期至十九世纪初的女性画家,由清朝女性学者唐素玉编纂。书中包括许多难以置信的传记故事,比如三国时期的孙夫人大乔。当孙权需要一张军事地形图时,大乔就绘制并绣出了山川河流,城镇军队。 35、玛莎·威纳(Marsha Weidner)等,同上,第23页。 36、著名画家徐悲鸿在巴黎学习多年后,回国创办了现代学校,以西方绘画技法为学校的基本课程。见宛清丽,同上,第24页。 37、林小平:“申玲一幅题为‘别无选择’的‘自传性’作品描写了这种‘人世间戏剧冲突’:在一个拥挤的画室里,唯一的女艺术家(申玲自己)正回转过身来(她背后是一个魁梧的男人埋头于他的工作);她显得沮丧而怨愤,但又不知所措。在这个男人统治下的艺术创作世界里,她显然陷入困境。我认为,申玲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是‘虚构’的:她借用德国表现主义的那种强烈‘女性窥视’来表现她的‘愤慨’。”请参阅林小平所写“中国当代艺术中男性与女性的分水岭”,一文,收于《半边天》展画册,第230页。 38、一部由巩丽主演、反映潘玉良生平的电影《画魂》曾于一九九四年在中国上映。尽管影片有些令人失望,但它仍让我们看到,潘玉良的故事怎样在大众的想象中继续传播着。在这部再现抗争的女艺术家的影片和欧洲描写女性艺术家的影片《罗丹的情人》、《欲海轮回》之间或许会找到有趣的比较。 39、同样地,林小平在评说潘玉良1945年自画像中女性凝视的力量时说:“这位带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艺术家显得刚强、无畏,然而‘相貌平平’。她的形象不是一个柔软的传统中国‘美人’,而是一个在男人统治的艺术创作世界里游刃自如的职业女性。”林,同上,第230页。 40、红灯照及文革期间对她们形象的挪用,请参阅《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保罗A·科恩著(Paul A. Cohen),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41、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Asian Art News ,同上,83. 42、W. J. T·米歇尔(W. J. T. Mitchell): “What Do Pictures Really Want?,” October 77(Summer 1996),81. 43、《世纪·女性》展画册,第127页。 44、请特别参阅周蕾对凌淑华短篇小说《绣枕》中的女性刺绣艺术的分析。在她的解读里,一对绣枕将女主人公自己和她所疏离的劳作再现为恋物癖对象。周蕾,“高尚的交易:解读凌淑华的三个社会”,《现代中国文学》,1,2期(春、秋),第71—86页。 45、请参看王广义、周铁海等人作品。 46、苏珊 · 曼( Susan Mann): "Presidential Address: Myths of Asian Womanhoo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 no. 4 (November 2000): 835-862.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