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至今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在社会上也还有一定市场。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动时期,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不稳定因素很多。由于过去我们未能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法律制度,“人治”现象还存在,妨碍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上述制约因素的根本改变,即经济文化的发达,社会环境的优化和体制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逐步的长期建设过程,因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妥善处理办法,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正是基于这些理由,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贯彻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稳步发展的方针。他指出,实现民主和法制,同经济建设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犯过急于求成的错误,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在政治文明建设上急于求成、“匆匆忙忙地搞”也是行不通的。我们的目标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但它的实现无疑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种渐进性或许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目标,以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主线,体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发展人民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体现了政治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有所作为和渐进发展的统一,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初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这一理论体系在新的高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一个伟大贡献,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对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