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4)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开明的、正确的决策,符合当今时代要求和全国人民的心愿,也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提出和实行这一方针,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台湾的繁荣和稳定.能够促进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一国两制”方针为解决某些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三 邓小平遵循唯物史观,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条件,阐述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道路。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首先,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历来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明确两点:一是在这个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建立在初级阶段现实的基础之上,“一定要切合实际”。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同民主问题有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载入宪法的,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必然会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偏离正确的方向,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而造成政治文明建设的失败。四项基本原则的关键和核心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再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不妨碍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精通政治艺术。他提示我们,要正确把握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稳定、依法治国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不能抽象地空谈政治发展。邓小平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36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因此,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对一切无纪律、无政府、违反法制的现象,都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一定要在不妨碍安定团结的条件下实现生动活泼”(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体现了发展民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安定团结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民主建设、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辩证统一。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条件 1.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政治文明的核心问题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安排。而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们恰恰忽视了“制度问题”。邓小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后精辟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因此,政治文明建设应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问题。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都是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相悖的。为了消除弊端,建设制度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啊。封建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的主要特征是:宗法、等级观念、人身依附、个人专制、权大于法、任人唯亲、帮派意识、山头主义、论资排辈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完整意义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已经消灭,但由于历史的长期影响,在某些具体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封建主义的遗毒还存在着,这已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障碍。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中的许多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因此,应当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扫清障碍。 3.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多次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他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包括政治文明成果。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果包含着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科学因素,我们可以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加以有比较、有选择地吸收,这有利于我们建设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加进步的政治文明。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历史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政治文明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经济的发展。邓小平认为,经济与政治、法律、教育、科学,“都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实现现代化,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国内一切问题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应有的物质基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培育着人们的公平竞争、平等参与的意识和习惯,这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时,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需要一定的思想文化条件。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邓小平曾说过,我国有十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切实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重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 (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政治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经济文化条件、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发展。邓小平从现实国情出发,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但“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民主化要一步一步地前进。首先,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不发达,公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建设高度政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