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探析      ★★★ 【字体: 】  
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探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32:51   点击数:[]    

加强了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实现了正常的政治生活,经济及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群众的权益有了基本的保障。二十多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已证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决不是什么“空头政治”或可有可无之事,而是要努力创造和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
  邓小平从国内外实际出发,既深刻总结以往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又注重实效和面向未来,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深邃的见解和基本的要求,显示出中国政治家超人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一)坚持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政治上发展民主,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是我们党一个长期坚定不移的目标。邓小平还强调和提出了我国民主建设的地位、性质、基本内容和根本途径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就是说,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中国不搞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也不照搬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这些制度是我们的优势,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民主不搞过分集权制,要有适当的分权,使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各司其职。要下放权力给基层,要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合法权利。邓小平还非常重视发展执政党内部的民主,认为“六有”的民主政治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我们党内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造成民主政治的局面。他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要切实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要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管理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树立法律权威,依法治国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邓小平历来反对人治,力主法治。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他就提出了消除混乱局面、加强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概括已包含了依法治国的思想萌芽。邓小平在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谈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问题时精辟地指出:“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并明确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他认为,人治是“靠不住的”、“是很危险的”,只有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靠得住”。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安排,逐步由人治转向法治,使党和国家的执政和治理工作纳入法治的框架。这是我们理解邓小平上述法治思想得出的必然结论。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倡导下,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这些规定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公民在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为正确处理党法关系奠定了基础。他还主张用法律手段解决前进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例如:进行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反对腐败、纠正某些不正之风等),而不诉诸“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并且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论断,这都是依法治国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体现了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三)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作用
  早在1957年,邓小平在谈到党的领导问题时就指出:“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取决于我们党的自身状况。1979年,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又提出,党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实施正确的和有效的领导”的问题。此后又反复强调,党要改善领导、解决如何领导得好的问题。首先,明确提出共产党要遵守宪法和法律,要接受监督,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并特别警惕犯错误,特别注意搞好党风,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自己看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工具。其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他认为,改革党的领导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要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关于改革党的领导方式,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改革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必须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国家政权机关、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他还强调,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使“党政分开”。因为只有党政职能分开,才能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党政职能分开,才能使党驾驭矛盾,总揽全局,真正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



  (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
  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邓小平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是:首先,党政要分开,“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党组织不干预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其次,各级领导机关要向企事业单位下放权力,扩大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权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调动基层积极性。政府不直接管企业,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和营造市场环境。再次,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放权,划清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做到地方的事情地方管,中央的责任是提出大政方针和进行指导监督,搞好宏观管理。当然,下放权力的同时,也必须保证中央的权威,在宏观管理上“中央说话能够算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邓

        

小平指出,精简机构是对体制的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政府机构中的许多弊端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赞同和谅解。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是:第一,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进一步下放权力,贯彻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政企分开的要求。第二,机构改革一定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调整人员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活力,端正作风。第三,健全行政法规和制度,建立行政管理岗位责任制,严格依法办事,使机关工作逐步制度化、法律化。第四,加强党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的诠释学维度

  • 下一篇文章: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