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正 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与中国近代思想界发生碰撞,吸取中国近代思想中的 优秀成果,而且还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论战,相互交融, 共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复杂图景(注: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马 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详细说明,参见何萍:《全球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 《江淮论坛》2000年第1期;《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种传统》,《哲学研究》2 003年第8期。)。以往,我国学术界多重视前一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后一方面的研究。 这就使我们常常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一个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输入过程,仅仅 在中国系统中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世界范围内 ,在一个无限开放的系统中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性。为了克服这一研究的不足,我们需要 确立一种世界视野。这种世界视野就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图景。 在哲学史上,一种新的研究视野的确立必然带来哲学问题的更新。这一点也适用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从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过程和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考察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其研究的问题总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而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研究的问题却要围绕中 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研究而展开。前者旨在解决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后者旨在解 决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缺一不可。没有前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就失 去了活水源头;没有后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面对现实时,就缺乏足够的理论解释 力度。鉴于我国的研究普遍重前者而轻后者,在此我们着重论述后一方面的问题。 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图景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特点和历史进程相联系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不同于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是以民族化为基础。 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它是以单一的资本主义化为前提的,本质上是反 对民族化、多元化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则以承认各民族的自决权为前提,强调 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本质上是主张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由于强调 民族化和多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冲突 和交融,从而形成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错综复杂的横向联系。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 哲学还随着世界历史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身的提问方式和研究方式,呈现为不同的性质 和发展阶段,这些又构成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纵向联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 究,多角度地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 首先,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横向联系为我们确立了比较研究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能 够从哲学形态的整体上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特点,考察其哲学传统的内涵 。 在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横向联系中,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冲突与交融对中 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所谓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主要指 由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主要 指由葛兰西、柯尔施、卢卡奇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面对的历史课题不同,研究的哲学问题亦不相同。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是政治、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变革生产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历史课 题,苏俄马克思主义者着重研究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发展一 般规律的学说,并使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西方马 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变革问题。围绕这一历史课题,西 方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建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既然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且根源于它们各 自面临的历史任务,各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以一种马克思主义 哲学否定另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应该建立比较的研究视角,考察它们各自的特点 、理论内容及其论争的实质,以揭示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而言,开展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可 以使我们从哲学形态的整体上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 质、理论来源和思维方式,从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殊性。这是我们对中 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20世纪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间上几乎同时,在 理论上也都以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出发点,然而在对待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上 ,则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截然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批判苏俄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产生出来的。柯尔施曾经明确指出,他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就是为了标 明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不同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形态。与之相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传播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在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上基本遵循了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不仅如此,在尔 后多年的哲学创造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直认同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而对西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持批判态度。即使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加强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 究,也依然难以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思想有机地纳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相 反,学术界对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论怎样激烈地批判它的基本理论,而在思考哲 学问题时,却还是遵循了它的思维方式。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穿新鞋,走老路”,却 不思考为何如此。其实,只要比较一下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就不难看出,这种 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本身。20世纪初,中国和俄国同处于自 然经济形态,都受到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因而面临同样的哲学问题。这种种相同性决定 中国只能走俄国的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上也只能选择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使自己成为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就是在今天,中国也还未进入发达工业国家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民族的哲学家,又如何能够超越原有的哲学传统和由 其决定的哲学思维方式呢?从这一角度进行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就变得非 常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绝不能由此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等同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理论上采取了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但一开始,中国马 克思主义者就只是把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认识论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 造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还是结合中国革命的现实,通过与中国思想界的论战,对哲学 与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等问题, 都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李达的《社会学大 纲》、毛泽东的《实践论》,都把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位,强调马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