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      ★★★ 【字体: 】  
“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9:41   点击数:[]    

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17页。 
[3] 朱熹:《论语集注》,《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36页。 
[4] 《礼记正义》卷五十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33页。 
[5] 《礼记正义》卷五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12页。 
[6]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其中的儒家著作有《成之闻之》、《唐虞之道》、《缁衣》、《尊德义》、《六德》、《性自命出》、《忠信之道》和《五行》等,道家著作有《老子》、《太一生水》等。同时参考了李零的《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55?542页。)。下文凡引自郭店楚简者,不再单独出注。 
[7] 《荀子·礼论》:“天能生物……,地能载人,……”与此义近。 
[8]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周易》的《要》篇记此句为,“故易又(有)天道焉,……又(有)人道焉,……又(有)地道焉……,又(有)君道焉……”。详见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篇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廖名春:《帛书〈要〉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日]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释文》(上、下),《周易研究》,1997年第2、3期。 
[9] 陈松长、廖名春:《〈要〉篇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434、435页。 
[10]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20页。 
[11] 庞朴:《“使由使知”解》,《文史知识》(北京),1999年第9期,第31?36页;又见《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2日第五版, 
[12]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第20?21页。 
[13] 本文在“无为”之前附加“消极”二字,目的在于进一步说明先秦“无为”的本质和特色(消极性)。仅就先秦而言,当时人所理解的“无为”,几乎就是“消极”的同义语。《战国策?燕策一》载苏代谓(按:当为苏秦)燕昭王语,“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而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话语于此理最为清晰,“臣进去之臣也,不事无为之主”(《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6页。)。 
[14] 黎红雷:《孔子哲学的逻辑进程》,《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3期,第26?34页。 
[15] 《文子》一书,长期被人们视作“伪书”,一直得不到“平反昭雪”,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973年,河北定州发掘了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墓中出土了竹简本《文子》,才最终解决了这一“历史冤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校勘记》、《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文物》,1995年第12期。 
[16]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奥”均作“注”,“注”与“主”相通。(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17] 高亨:《老子正诂》,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第1页。 
[18] 这几句也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作“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乙本与甲本同,仅“若”字后脱一“能”字。此处虽未明言“道常无为”,但“无为”之为道家思想,仍无疑问。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此句作“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此即明证。 
[1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文物》,1995年第12期,第27页。 
[20] 陈松长、廖名春:《〈要〉篇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434、435页。 
[21] 陈松长、廖名春:《〈要〉篇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434、435页。 
[22] 战国之世,诸子百家一方面互相激扬,另一方面互相融摄,呈现为“殊途同归”又“同途殊归”的景象。可参看拙文《“殊途同归”与“同途殊归”——从思想交融角度看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刊《宜宾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3] 西汉初年遵循“黄老无为”之道而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史记·吕后本纪》说:(汉初)“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于无为。” 
[24] 李零:《说“黄老”》,原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后收入《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25] 蒋锡昌:《老子解诂》,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年。 
[26] 如余明光即认为“黄”学发展了《老子》(《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 下一篇文章:《中庸章句序》中的“道统”与“道学” ——对《朱熹的历史世界》的一点质疑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无为政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