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一)——――《五行》(1)所展示的儒      ★★★ 【字体: 】  
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一)——――《五行》(1)所展示的儒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6:42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一)——――《五行》(1)所展示的儒学形而上体系

发布时间: 2003-8-10 作者:秩名

  内容提要:郭简《五行》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其对儒学形而上体系之建构作出理解和诠释,着重通过对《五行》篇的内在结构的分析,阐明《五行》所建立的儒学形而上体系的内部结构,说明和论证此体系正是儒学的“一以贯之”的内在结构和形而上体系,《五行》的思想是思孟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过渡环节,它继承自孔子以来的儒学之内在精神,使儒学的形而上体系得以明晰,并为孟子所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五行》“形于内”和“不形于内”的分析,对天人合一也作出新的理解。

  关键词:《五行》 形而上体系  天人合一  

一、《五行》

  郭简的出土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其将产生的深远意义不可低估。笔者认为其中儒家文献部分的《五行》篇又有尤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它揭开了一个遗留两千多年的疑案,即荀子的《非十二子》中批判的思孟五行之谜;儒学的形而上体系的建构问题;儒学的谱系问题等。杜维明先生认为,“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2)杜先生对整个郭店楚简价值的肯定,可以说,也是对《五行》篇价值的肯定。本文的重点在于主要关注《五行》篇对儒学形而上体系的构建。  

  李学勤先生认为,竹本《五行》入葬公元前300年左右,而墓中竹简的书写时间即成书时间当更早,其为孟子以前作品无疑。(3)魏启鹏先生也认为《五行》大概成书早于孟子,是战国前期子思子之儒的作品。(4)目前学界许多学者基本上持与上述观点相同的看法,认为《五行》的写作年代应在思孟之间,《五行》所阐述的思想也可能处于二者之间而是二者思想的过渡。作为从子思到孟子的过渡,《五行》对之前儒学作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小结并以此影响了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孟子进一步完善儒学,成为全面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体系的“亚圣” 提供了可能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孔子和孟子之间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5)

  按魏启鹏先生的观点,孔子死后,儒家各派在两个方面改造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体系。第一个方面,将以“克己复礼”、“礼乐治国”为宗旨的仁学逐渐改变为礼乐刑政并重的新仁学;第二个方面,是纷纷打破沉默,探讨孔夫子未曾深究的心性问题和天道观。(6)而这正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现实的形而下的方面,其重点在于儒学的现实改造,直接目标是现实的人伦、社会及政治;第二个方面则是超越的形而上的方面,它的重点在于儒学的超现实的内在精神的传承。由此,形成两条不同的路线。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指斥“思孟五行”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言也。子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逐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柯之罪也。”但荀子自己却又提出一个“五行”:“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7)从这里可以大致看出两条路线的分歧,荀子自己提出的“五行”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五行,目的在于通过礼乐刑政来实现治国安邦,? は韧醯睦窭种场6赋獾摹捌г级蘩啵囊匏担赵级藿狻钡摹八济衔逍小比凑翘逑秩逖е谠诔骄竦男味咸逑担斗鞘印返呐械箍勺魑卸ā八济衔逍小蔽逖紊咸逑档囊桓龇粗ぁ\髯幼裱氖且惶跸质档男味碌穆废撸献幼翊拥氖且惶跄谠诘摹⒊降男紊系穆废撸诖俳逖У姆⒄股希咄墓Σ豢擅弧5献又猿晌把鞘ァ保晌婕坛泻头⒄沽巳寮宜枷胩逑档募蟪烧撸撬凇段逍小返墓桑飧龉捎种饕谟凇段逍小范匀逖У男味咸逑档慕ü梗庖唤ü股羁痰靥逑至巳逖У摹耙灰怨嶂敝阑蚰谠诰瘛2皇撬弟髯用挥邪盐杖逖У哪谠诰瘢怯捎谲髯硬嘀赜谙质担庠谀持忠庖迳匣嵩斐啥浴靶味稀钡摹暗馈钡摹罢诒巍焙汀耙磐保虼朔炊赡懿焕谌逖谠诰竦拇杏敕⒄埂6献又阅芄蛔既钒盐蘸痛腥逖У哪谠诰瘢舱堑糜凇段逍小分ΑH绻挥小段逍小肪涂赡苊挥忻献拥摹凹蟪伞薄?nbsp;

  《五行》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思想上也是“儒分为八”、“百家争鸣”,这样,在无形中产生了政治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的要求。“‘显学’一经产生和确立之后,与历史传统相结合,往往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起了重大作用的孔学也是这样,孔子的第二、三代七十子及其后学,必须从孔子奠定的仁学结构基础出发,只能以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时代精神对旧有学说加以改造的形式,才能使显学生存和发展。”“在‘先王之乐’面前,荀卿‘五行’与思孟‘五行’各张其帜,形成鲜明的映照”,“思、孟、荀都历史地跻身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奠基者的行列”。(8)

  因此,《五行》形而上体系作为思孟之间的继承孔子以来儒学思想的超越的内在精神即形而上的方面从而又为孟子所继承的儒学形而上体系,是对孔子以来未得以直接阐述的儒学形而上体系的阐述。孔子“述而不作”是出于和坚持“天不言”(“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原则和立场,也是孔子对天的真切体悟和顺应,而这一“作”的任务由孔子的后学、由《五行》来完成了。孔子思想及儒学思想的“一以贯之”之道和内在结构也从此变得明朗。

                      二、体系

  《五行》中有几段重要的话,第一章1-4简:“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形。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第二章4-6简:“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第十七章27简:“圣人知天道也。”第十七章28-29简:“圣,知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第十八章31简:“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结构,即:以德(天道)为统率的一个形而上体系,体系中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得到了符合儒学自孔子以来的“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的安排。其中,德居于最高位,圣其次,仁、智在圣之下,且形成善。德是天道,天道即天之道,德是得之于天之天道而内在于心的东西,因而德之上还有一个天的层次。而“四行和谓之善”,善即人道,所以,此结构的最下层便由人来承担(另外,在郭店儒家简之《性自命出》篇中还有“凡人虽有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等语,所以天、天道与命和人、人道与性当有密切联系。限于篇幅,本文暂且不谈)。同时,这里呈现出一? 踔匾南咚鳎禾臁拢ㄌ斓溃?-圣—仁—善(人道)--人。而“形于内”和“不形于内”形成了“行”的形上与形下的一体两面性,最终形成的整个体系是超越的形上与现实的形下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特殊体系。如此一个“形”之上下与内外的交融便构成了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形而上体系。见下图:(由于数据库原因,此图无法显示)



          1、天—人

  在中国哲学史上,中国各派哲学家对天作出过不同的解释。从一种“有意志的人格神”到“视‘天’为自然及其变化”,从“视天与天命为人力所无可奈何不可抗拒的超自然力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二)——――《五行》(1)所展示的

  • 下一篇文章: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一)——――《五行》(1)所展示的儒”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一)——――《五行》(1)所展示的儒”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一)—...
  • ››儒学形而上系统的最初建构(二)—...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