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提到的“道家”的东西?或者说道家的东西都是什么?庄子的潇洒、浪漫为许多人喜欢,可从老子的《道德经》绝少读得到潇洒、浪漫。还有“自然主义”是否都是道家的东西?自然主义是否一定会抚慰人们由于“文明”而受到限制、创伤的“自由心” (抑或赤子之心)?也就是说《老子》是否真的就象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能够给失败者(或暂时失败者)提供一些精神的安慰?(镇痛剂)?理由是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了,现代人活得累极了,《老子》能够为孱弱者、失败者予以帮助。我觉得这是对《老子》彻头彻尾的“误读”。“当然,‘误读’可能有多种情况,有‘有意识的误读’,也有‘无意识的误读’;有‘有意义的误读’,也有‘无意义的误读’。”(12),而这种“误读”属于无意义的。因为《老子》压根儿就不主张你去“竞争”,他主张“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之中心观念。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8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虚静”: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当然,老子无为的思想如果针对统治者来讲则是有积极意义、有价值的警钟: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少干预、干扰、纠缠民众的生活,你统治者无为、清静,老百姓会自动营生、富足、理顺自己的生活。马克斯·韦伯也读懂了这一思想:“老子甚至有这样的见解:国家最好只限于关心人民的生计。……应该让人与万物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臣民太多的知识与国家太多的管理,只会是真正危险的罪恶。”(13)
他设想的最佳途径就是以“不争”而“争得”。(即我们常常嘲笑的“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汤一介先生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许更表现了老子对‘否定’的重视。这个命题作为方法的公式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14)(注:汤先生是肯定老子这一哲学方法论的,而我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出发觉得其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他让你愚钝、糊涂、“绝学弃知”、“绝学无忧”,{“道家求最高知识及最高境界的方法是去知。去知的结果是无知。……由去知而忘我,以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15)}而他自己却聪明地、清醒地教导你: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呵,蠢蠢呵!
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他还教统治者一手绝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我怀疑那个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的作者)教人把“大智若愚”当作一种伪装,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从老子这里剽窃去的。我认为那些叫喊活得累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累,只是由于习惯于小农的思维方式,不具备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无法适应来自两方面的精神张力,于是叫苦不迭。
确实,我们看到有些人,虽然生活在现代的物质生活层面,但是其精神层面却流连忘返在血缘、地缘构成的中世纪农业家族社会里,明明是老于世故,却要表现出天真淳朴(或者说本来天真淳朴,却要表现出老与世故);明明是名利熏心,却要表现出清高心净;明明是尖诈油猾,却要表现出愚钝糊涂;明明在挥霍奢侈,却高喊俭朴节约:明明是欲壑难添,却要表现出淡泊明志;……于是“人生无非做戏一场”的怪论有了风行弥漫的市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疑,虚伪矫饰,欺骗,趋炎附势,缺乏诚信,……象鸦片毒素一样无休止的榨取、吞噬着人们的良心和人格,“只知苟且;只知轨避责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从中取利;只知说假话;只知在夹缝中讨生活。”(16)于是就有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场人还需不需要“真诚”的讨论,当“真诚”这一不言自明的道德准则拿出来讨论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作为人还剩下什么可以保持自尊?”
很多人感慨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活在既想“本我”又不得不“非我”的境遇当中。于是向往过一种“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不争无为”的世外桃园的生活。能否堂堂正正地将自己的那些欲望、选择、想法付诸实施,不可以!《老子》已经教会太多的中国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梁者不得其死”,“不敢为天下先”。一百年前的美国人亚瑟·亨·史密斯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他观察与叙述了二十六种中国人的显著特性,其中的“节俭持家”、“漠视时间”、“漠视精确”、“轻视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能忍且韧”、“相互猜疑”能仅仅归罪于“儒教”吗?!(“耐心地观察了中国的这些现象之后,即使是最友善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悲哀地承认:‘是儒教造就了中国’”。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气质》中文版 学苑出版社 1998年)遗憾的是,到了今天我们居然不敢大声说老子哲学在历史上起过延缓凝滞、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否则就是不爱中华文化,就是不公正、不全面地对待老子。如此等等。
有人认为老子“玩世”的技术手段过去只为兵谋家所采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商业社会里世人并没有真正掌握熟练运用,应大力提倡并操作之。其实贺麟先生在三十年代就说过:“我们承认用阴谋权术去解释道家,特别是用之解释老子的趋势,在中国政治策略思想上相当大,一如将道家认做炼丹修仙的趋势相当大一样。阴谋权术与炼丹修仙乃中国政治上、文化上的黑暗方面,是开明时代、民主社会所须扫除廓清的这似乎均非老庄的真面目,只代表被歪曲、被丑化了的道家,或误解老子所产生的流弊。”(17)在商业社会采取“小国寡民”、“信言不美”、“善者不辩”的人生态度显然已不可能,信息高速公路把全球网络化,高科技日新月异,“酒香不怕巷子深”,怕出头露面、怯打官司的观念作法都只能让自家倒霉。
一本书能对历史、社会起多大的作用?想一想《圣经》在全世界的销量,想一想它如何影响左右基督徒的生活、世界观?日本人迄今还将《论语》、《孙子兵法》、《菜根谭》等中国古籍视为宝贝,“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就说明一本书对历史社会起着不可小瞧的作用吗?也许《老子》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亦有人说“半部《老子》慰天下”)但形形色色的、圆滑精明的“阿Q”们(不能否认《老子》中的消极面是阿Q主义的一个思想渊源)是决不会“为真理而真理”“为科学而科学”“为……而……”的,他们在中国的影响可不小。中华民族性格构成中道家成份可真不少。罗素说中国人性格的主要缺点是:“贪心,懦弱,缺乏同情心。”“我认为遗世逃生的希望,原本就是老子首创的道家哲学中的一个要素。”(17)李大钊也承认“同情心之缺乏”、“惰性太重”、“厌世的人生观”(19)是我国文明之短。
有位外国人说过:“儒家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者的哲学。道家是失败者或尝过成功苦头者的哲学。”国内有些人称许说得好。道家思想里有没有成功或失败的概念,我没有细究过。但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从未说过成功或失败的话,上面已经说过,老子主张“无为”、“虚静”,还有“柔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之生也柔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