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 【字体: 】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5:35   点击数:[]    

(N.Luhmann):《目的概念与系统合理性》(Zweckbegriff und

Systemrationalitaet),Tübingen,1968。

22,   M.Pollner,Mundane Reasoning,Phi.Soc.Sci.4,1974,第40页。

23,   Pollner,(1974),第47页以及下页。

24,   皮亚杰(J.Piaget):《认识的发展》(Die Entwicklung des Erkennens)

, III,Stuttgart,1973,第190页:社会协作当中存在着两种密切相关的相互作用:一

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以目的行为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另一种则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行

为为中介的相互作用。请参阅本书下文,第104页以及下两页。

25,   波尔钠从交通法领域中选取了一切实际事例,(1974),同上,第49页以及下

两页。

26,   R.Norman,Reasons for Actions,New York,1971,第63页以及下页;在第

65以及下两页,R.Norman讨论了评价表达的地位问题;由于评价表达既有规范意义,也

有描述意义,因此,Hare和Nowellsmith等人称之为两面词(Janusworte)。

27,   St.Toulmin,R.Rieke,A.Janike,An Introduction to Reasoning,New

York,1979,第13页。

28,   A.R.White,Truth,New York,1970,第57页以及下两页;G.Patzig:《事

实,规范以及命题》(Tatsachen,Normen,Saetze),Stuttgart,1981,第155页以及

下两页。

29,   K.Baier,The moral pint of view,Ithaca,1964;德文版,Duesseldorf,

1973。

30,   请参阅J.Rawls,Eine Theorie der Gerechtigkeit,Frankfurt am Main.,

1977;此外还有赫费(O.Hoeffe)(编):《论罗尔斯的正义论》(über J.Rawls

Theorie der Gerechtigkeit),Frankfurt am Main,1977;J.Rawls,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J.Phil.,77,1980,第515页以及下两页;关于构

成主义命题,请参阅施维默(O.Schwemmer):《实践哲学》(Philosophie der

Praxis),Frankfurt am Main.1971;卡姆巴特尔(F.Kambartel)(编):《实践哲

学与构成主义的科学理论》(Praktische Philosophie und konstruktive

Wissenschaftstheorie),Frankfurt am Main.1975;关于先验解释学命题,请参阅阿

佩尔(K.O.Apel):《交往共同体的先验性与伦理学》(Das Aporiori der

Kommunikationsgemeinschaft und die Grundlage der Ethik),载其:《哲学的转型》

(Transformation der Philosophie),第II卷,Frankfurt am Main,1973a,第358页

以及下两页;及其《言语行为理论与先验语用学:关于伦理规范问题》(

Sprechakttheorie und transzendentale Sprachpragmatik,zur Frage ethischer

Normen),载其(编):《语用学与哲学》(Sprachpragmatik und Philosophie),

Frankfurt am Main.1976a,第10页以及下两页;关于话语理论命题,请参阅哈贝马斯:

《真理论》(Wahrheitstheorie),载:法伦巴赫(H.Fahrenbach)(编):《现实与

反思》(Wirklichkeit und Reflektion),Pfullingen,1973,第211页以及下两页;阿

莱克西(R.Alexy):《法学论证理论》(Theorie juristischer Argumentation),

Frankfurt am Main,1978;及其《实践话语理论》(Eine Theorei des praktischen

Diskurses),载:厄米勒(W.Oelmueler)(编):《规范论证与规范贯彻》(

Normenbegruendung,Normendurchsetzung),Paderborn,1978,第22页以及下两页;W

.M.Sullivan,Communication and the Recovery of Meaning,Intern.Philos.

Quart.,18,1978,第69页以及下两页;维默(R.Wimmer):《伦理学的普遍化》(

Universalisierung in der Ethik),Frankfurt am Main,1980。黑格泽曼(R.

Hegselmann):《规范性与合理性》(Normativitaet und Rationalitaet),Frankfurt

am Main,1979。

31,   比特纳(R.Bittner):《语言分析美学论断》(Ein Abschnitt

sprachanalytischer ?sthetik),载:比特纳(R.Bittner),普法夫(P.Pfaff):

《审美判断》(Das ?sthetische Urteil),Koeln,1977,第271页:……关键在于自

身对于对象的感知;审美判断试图对这种感知加以引导和提示,以打开视界。Hampshire

这样说道:关键在于让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自身的特殊感知。Isenberg从反面说道:没有现

存和可以直接回忆的讨论对象,审美判断就是多余的,也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对审美判断

所下的这两种定义其实并不矛盾。就言语行为这个术语而言,实际情况可以说是这样的:

用诸如符号X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样的表达所展开的以言表意行为属于陈述类型,而用这

样的表达规则展开的以言行事行为则是对对象的特性各自作审美感知的开端。我说出一句

陈述,以此来引导某人的审美感知,这和用陈述可以使某人对事实有所认识或用提问可以

使某人回忆某事是一样的。这样看来,Bittner继承了M.McDonald、A.Isenberg以及

St.Hampshire等的著作所开创的论证路线,请参阅die Bibliographie,同上,第281页

以及下两页。

32,   哈贝马斯(J.Habermas):《认识与兴趣》(Erkenntnis und Interesse),

Frankfurt am Main,1968a,第10章以及第11章;利科(P.Ricoeur):《论解释》(

Die Interpretation),Frankfurt am Main,1969.Drittes Buch,第352页以及下两页

;谢林(W.A.Schelling):《语言,意义,愿望》(Sprache,Bedeutung,Wunsch)

,Bln.1978.

33,   关于解释话语,请参阅施耐德巴赫:《反思与话语》(Reflektion und

Diskurs),Frankfurt am Main,1977,第277页以及下两页。

34,   在德语范围内,请参阅P.L.Voelzing的研究报告:《论证》(

Argumentation),载:《文学与语言学杂志》(Zeitschrift für

Literaru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第10期,1980,第204页以及下两页。

35,   J.A.Blair,R.H.Johnson(Eds.),Informal Logic,Iverness,Cal.

1980,X。

36,   St.Toulmin,The Uses of Argument,Cambridge,1958;德文版,Kronberg

,1975。

37,   St.Toulmin,Human Understanding,Princeton,1972;德文版,Kritik der

kollektiven Vernunft,Frankfurt am Main,1978。

38,   B.R.Burleson,On the Foundations of Rationality,载:Journ.Am.

Forensic Assoc.,16,1979,第113页。

39,   Habermas,(1973c)。

40,   请参阅Toulmin,Rieke,Janik,(1979),第106页。

41,   Ch.Perelman,L.Olbrechts-Tyteca,La nouvelle rhetorique,Bruessel,

1970。

42,   Habermas,(1973c)。当然,合理动机这样的重要概念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

分析;请参阅H.Aronovitch,Rational Motivation,Philos.Phenom.Res.,15,

1979,第173页以及下两页。

43,   Toulmin,(1958)。

44,  】死 因(W.Klein):《论证与论据》(Argumentation und Argument),载

:《文学与语言学杂志》(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第38/39期,1980,第9页以及下两页。米勒(M.Miller):《论道德论据的本体发

生》(Zur Ontogenese moralischer Argument,载: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第38/39期,1980,第58页以及下两页;及其

:《道德与论证》(Moralit?t und Argumentation),载:Newsletter Soziale

Kognition 3,TU Berlin,1980。

45,   Klein,(1980),49.M.A.Finocchiaro,The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of Reasoning,Phil.Soc.Sc.,9,1979,第277页以及下两页。

46,   K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一:合理性问题导论

  • 下一篇文章: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与解释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
  •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一:合理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