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 【字体: 】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5:35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

发布时间: 2003-4-17 作者:哈贝马斯

  无论何时,我们一旦使用合理的(rational)这样一种说法,也就在合理性和知识

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我们的知识具有命题结构:意见可以用陈述的形式准确地

表达出来。我想把这样一种知识概念当作我的前提,并且不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因为合理

性更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

识的占有。语言可以把知识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具有一定目的的行为所表现的则是一种能

力,一种潜在的知识;当然,这样一种知道如何(Know-How)是完全可以转化成知道

为何(Know-That)的【15】。 我们如果想从语法上找到能够和谓词合理的相应的主

语,就会遇到两个主要的选择对象。掌握知识的人以及体现知识的符号表达、语言行为和

非语言行为、交往行为和非交往行为等,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男人和女

人、儿童和成人、部长和售票员等是合理的,但不能说鱼、丁香花、山脉、道路或椅子

等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道歉、迟到、外科手术、宣战、修理、建筑设计或会议作出的

决议等是不合理的,但不能说暴风雨、事故、中奖或生病等是不合理的。那么,人在

一定的情境下行为举止合乎理性,究竟有何意义呢;也就是说,人的表现合乎理性究

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认为知识是不可信的,因而对它加以批判。从知识与理性之间的紧密关系可

以推测,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体现的知识的可信性。我们来看两个范例,一个是

A为了交往和表达具体意见而采用的断言(Behauptung),另一个则是B为了实现一定的目

的而采取的涉世目的行为。二者所体现的知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二者都是处于尝试之中

,都有可能失败。两种表达,即交往行为和目的行为,都可以加以批判检验。听众可以对

A所提出的断言的真实性提出疑义;观众则会对B的行为结果提出疑问。在这两种情况下,

批判都涉及到一种要求,行为主体必然会把这种要求和他的表达联系起来,只要它们具有

断言或目的行为意向。A如果不为他所断定的陈述p 提出真实性要求,并且使人认识到

,他确信必要时可以对他的陈述加以论证,那么,他就不会提出什么断言;同样,B如果

不认为他所打算的行为大有希望,并且使人认识到,他确信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他

所选择的手段加以证明,那么,他就不会去实施任何目的行为,也就是说,他根本就不想

通过目的行为实现任何目标。



  A要求其陈述具有真实性,B则要求其行为意图具有成功的可能性,要求他实现行为意

图所依据的行为规则具有现实性(Wirksamkeit)。所谓现实性,是指要求在一定的情况

下选择一定的手段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行为的现实性与行为意图和行为规则所包含的一定

的预计的真实性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真实性所指涉的是事态在世界中的实际存在(

样态);而现实性指的则是实际存在的事态得以表现出来的涉世手段。A通过要求和客观

世界中的实在发生联系;B则凭着其目的行为和客观世界中的应在发生关联。这样,它们

就在其符号表达中提出了可以批判和辩护,亦即可以论证的要求。表达的合理性可以用意

义内涵、有效性条件以及必要时可以用来支持其有效性、陈述的真实性或行为准则的现实

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加以衡量。



  至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可以通过批判和论证加以还原。如果

或只要一种表达所体现的是可以证伪的知识,并因而和客观世界建立起一种联系,一种实

际的联系,而且可以从客观上加以判断,那么,这种表达的合理性前提也就得到了满足。

一个判断的客观依据是超越主体的有效性要求,这种要求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者或接受者,

和对于永远都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是这样的

要求。所以,对于断言和目的行为而言,它们所提出的命题的真实性要求或有效性要求越

是能够更好地得到证明,它们就越是具有合理性。与此相应,我们把合理的一词用作那

些尤其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听到这些表达的人们所支配的宾词。



  当然,把一种表达的合理性还原为可批判性,这样做在两个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方面

,这样的概述过于抽象,因为它未能揭示出许多重要的差别(1);另一方面,这样认为

又过于狭隘,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合理的一词,不仅仅涉及到正确的表达或错误的表达、

有效的表达或无效的表达。交往实践内部的合理性具有广泛的意义。它关系到不同的论证

形式,用反思手段坚持交往行为的可能性也各不相同(2);由于有效性要求的话语兑现

观念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我将用较长的篇幅来附带讨论论证理论(3

)。



  (1)、可以批判检验的行为和论断



  首先,我还是坚持狭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合理性概念;狭义认识论认为,合理性概念所

涉及到的只是对所描述知识的具体应用。这种合理性概念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





  我们如果把目的行为从非交往的角度对命题知识的运用作为出发点,就会作出一种有

利于认知-工具理性(kognitiv-instrumentelle Rationalitaet)概念的预断;这种理性

概念被经验主义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烙印,具有丰富的自我论断的内涵,而且

,通过对偶然的周围世界环境的深入占有和积极适应,这种自我论断还能够取得成功。反

之,我们如果从言语行为对命题知识的交往运用出发,就会作出有利于另一种和古代逻各

斯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理性概念的预断【16】。这种交往理性(kommunikative

Rationalitaet)概念的内涵最终可以还原为论证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这样

一种核心经验,其中,不同的参与者克服掉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纯粹主观的观念,同时,为

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语境的主体间性(

Intersubjektivitaet)【17】。



  我们不妨假设,意见p所反映的是A和B拥有的相同的知识水平。但是,(作为众多

参与者之一),A参与到了一个交往过程当中,并提出了论断p,而B(作为独一无二的

行为者),则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意见p,选择了他认为能够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A和B

用不同的方法使用同样的知识。一方面,表达的实际关系和论证能力足以促使交往参与者

就世界中的存在达成沟通。言语者为了陈述p而提出一种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

对此听众可以接受,也可以予以拒绝,从而构成了表达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行为规则的

实际关系和论证能力为成功的介入世界提供了可能。行为者为他的所作所为作出了一种内

部具有p真实性的规划,从而使得具体情境下的既定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而这一点构成

了行为的合理性。如果言语者满足了达到以言行事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至少和一

位其他的交往参与者就世界中的存在达成共识,那么,论断才称得上是合理的;同样,如

果行为者满足了为了成功介入世界的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么,目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失败,即预定的共识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未能实现。即便在失败

的情况下,一种表达的合理性也能得到证明--失败的原因是可以解释清楚的【18】。



  沿着上述两条路线,我们可以从命题知识概念和客观世界概念出发,对合理性加以分

析;但是,这两种情况对命题知识的运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工具占有就是交往沟通表现

为合理性的内在终极目的(Telos)。它们的分析层面不同,分析的途径也有所差异。



  我想对上述两种立场扼要加以阐述。为了简单起见,我把第一种立场称为实在论立

场(realistische Position),它从作为客观存在的总体 性的世界的本体论前提出发

,试图在此基础上对理性行为的条件加以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一:合理性问题导论

  • 下一篇文章: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与解释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
  • ››《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一:合理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