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哲学讲演录》P350
(22)《美学》二册P226
(23)同上P228
(24)同上P228
(25)《哲学学史讲演录》P243
(26)《美学》二册P251
(27)参见《美学》二册P235
(28)《宗教哲学讲演录》P340
(29)同上P281
(30)同上P281
(31)同上P281
(32)同上P231
(33)同上P353
(34)同上P353
(35)《精神现象学》下P218
(36)《宗教哲学讲演录》P354
第四章 苦恼意识的出路之二:基督教
希腊的伦理生活为个体生命提供了一种与普遍性相联系的方式,从而使现代苦恼意识在希腊的生活图景与精神状态中看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一种有机结合,使个体生命既不至囿于特殊性中,又不被沉闷的普遍性吞没。可是,希腊的一切是基于有限的主体性之上的,而现代人要求的是绝对的主体性,即彻底的自我意识。因此,在伦理生活方式上现代人已不可能重返希腊,同样,希腊的那种伦理生活方式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了。
所以,黑格尔哲学虽然用了很多篇幅来分析希腊,但却不是要让我们在现代重建希腊的生活,而是通过希腊的分析让我们看到现代的问题以及现代与希腊的区别,从而指出,苦恼意识是一种由希腊向更高的精神状态的过渡。在一种更高的精神状态上,现代苦恼意识可以从当前的人与人的隔绝状态中摆脱出来,重建人与人的联合,重新获得自由和谐,真正实现自我意识。
黑格尔认为,基督教启示出了这种更高的精神状态,在基督教中精神达到了“绝对”这一程度。本章仍旧是从伦理生活及其精神内涵这个两个方面来讨论基督教为苦恼意识提供的出路。
第一节 忏悔与宽恕——一种新的伦理生活原则
精神与伦理生活密不可分,苦恼意识的问题正在于:抽象的自我意识使每一个人都成了一个与他人相分裂的单子,没有相契之点,一种怎样的伦理生活原则才能使人与人重新联合起来呢?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提出的宽恕与忏悔的伦理生活原则为现代苦恼意识指明了出路。
(1)宽恕
何谓宽恕?在《圣经》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说道,按照摩西的律法,这样的妇人当用石头打死,但耶稣却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这些文士与法利赛人听了这话,都一个个地退去了,于是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1)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宽恕的必要;其二,宽恕是与对“罪”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而黑格尔以其哲学的话语重释了基督教的上述观点。他对宽恕问题的讨论是从分析“判断意识”与“行动意识”的关系开始的。
什么是判断意识?在黑格尔看来,判断意识是一种为了防止一切有限性的羁绊而放弃行动的意识。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普遍的意识,这样的一种自我意识“并不具有特定存在”,它“缺乏外化的力量,缺乏力量把自己变为事物并承受住存在。自我意识生活在恐惧中,深怕因实际行动和实际存在而沾污了自己的内心的光明磊落;并且为了确保内心的纯洁,它回避与现实接触”,“在它的诸环节的这种透明的纯洁性中,它就变成一种不幸的苦恼的所谓优美灵魂”。(2)这种意识以前也许在高尚的道德激励下行动过,可是行动总是一种指向有限的行为,坚持理想的最好办法是不要行动,从而凌驾在一切有限性之上。
而这个世界的存在是不能缺乏行动的,所以,在优美的灵魂之外,总是有人在行动。行动意识就是一种关于具体行为的意识,它以实现具体的目的为满足,不象判断意识那样以抽象的不被特殊性污染的普遍性为目标,它本质上是一种功利意识,它在劳动、占用、享受中获得其现实性。优美的灵魂面对这此行动意识,就开始了判断的工作,成了判断意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已出现了“功利意识”,“道德意识”,而现在又出现了“判断意识”,与之相关的还有“行动意识”,这些意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功利意识与道德意识本质上虽是苦恼意识,但却表现为快乐意识,一种是在劳动、享受和占有中快乐,另一种是在道德的纯洁性中自我陶醉。而当发生某些悲剧、快乐的面具被撕毁的时候,功利意识与道德意识都可能转化为判断的意识,而对导致悲剧的行动者进行指责。以奥斯维辛为例。我们前面已经分析指出,奥期维辛是苦恼意识的爆发,在此之后,过去的功利意识与道德意识在评论这一悲剧的时候都可能以判断意识自居。所以,判断意识是一种不得不面对苦恼的苦恼意识,或者说,不得不面对苦恼的时候,苦恼意识改头换面成了判断意识,它的对立面是被它所指责的行动的意识。
下面我们要分析的是黑格尔所展开的判断意识与行动意识之间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中双方彼此揭示出对方的矛盾,从而引出“宽恕”的必要性。
判断意识视一切行动的意识为恶,为卑贱,因为行动涉及的对象总是有限的,但同样,行动意识也可以说这种判断意识是 “卑鄙”的,“因为它把行为割裂开来,制造出行为自身的不一致性并坚持如此。而且,这种判断意识又是伪善,因为,它不认为这种的判断是作恶的另一种方式”。(3)
之所以判断沦为作恶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因为优美的灵魂在追随着行动意识对其进行判断的时候,自身也进入了有限性中。在这里黑格尔用了“侍仆眼中无英雄”来指出,判断意识就象是行动意识的侍仆,“当英雄同他的侍仆打交道的时候,他不是作为一个英雄而是作为一个要吃饭、要喝水、要穿衣服的人,总而言之,英雄在他的侍仆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乃是他的私人需要和私人表象的个别性。同样,在判断意识看来,没有任何行动它不能从中找出个人的个别性方面以与行为的普遍方面相对立”(4)。但侍仆眼中无英雄,恰恰是因为侍仆是一个侍仆,他的眼光只能局限在这些方面。所以,判断意识就沦为了“卑鄙”。
行动的意识认识到判断的意识实际上和自己在同一个水平上。“行动意识不仅知道它自己被判断意识理解为一种外来的和异己的东西,并且从它这一方面看,反而觉得判断意识就其本性而言是和它自己等同的、一样的。行动意识于是向判断意识坦白招认它看到了也说出了这种等同性,并且盼望那已把自己同它放在同一水平上去的判断意识也能用它所说的这种话语来回答它,也能在答话里表示出它这种等同性来,从而出现一个互相承认的局面。”(5)
在黑格尔看来,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判断意识与行动意识的和解的转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双方都互相招认自己的错误,过往的行为就可被“取消”。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实践了的行为中的个别性方面,不论作为意图或者是作为意图的实际否定和限制,乃是直接消逝着的东西。有所行为以求实现的自我(恶的意识),或者说,精神的行为的形式,只不过是整体的一个环节;同样,那通过判断而对行为进行规定并对行为的个别方面和普遍方面进行区别的意识,也只不过是整体的一个环节。前者,恶的意识,由于它从对方中直观地认识了自己,被诱致采取了实际认错的行动,可说已对其自身或自已进行了这种外化运动,已使自己外化为环节。但是后者,也必须抛弃它的片面的没有得到承认的判断;而且就象前者已显示精神力量是在它的现实之上那样,它也必须显示精神力量是在它的特定概念之上”。(6)即,在黑格尔看来,判断与行动都只是精神这整体当中的环节,当每一方放弃自己的片面性,就是所谓的“使自己外化为环节”,而不再坚持自己,前来纳容他者,这样,有限的定在就被“取消”了,“显示精神力量是在它的现实之上”。单就判断意识而言,这种“取消”意味着,判断意识“在前者之中直观地认识了它自己。”“它对前? 灰馐端硎镜目硭。导噬暇褪撬运约旱姆牌运姆窍质档谋局实姆牌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