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 【字体: 】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3:59   点击数:[]    

德自足自乐至多可以证明他们自己的本心本性,却无法由此推论一切人的本性。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在自为者。庄子曾这样评价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45)在一定意义上,它也适用于先秦儒家的德福思想。



此外,德和福还都存在一个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问题。在社会既有道德规范未受到新观念冲击,还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时,人们对于一个人的德行高下常常能做出较一致的判断,但是谈及幸福,就难以达成共识。因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主观感受如何,而不在于获得社会认同。每个人只能确切判定自己的幸福状况。不过,幸福的条件却是客观的,如社会条件、家庭条件、职业条件。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所依据的总是他拥有的构成幸福的条件,而非幸福本身。先秦儒家认为幸福在于人自身的感受。这符合幸福的本质属性。但是,幸福是人的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它不是空穴来风,主观感受也是建立在各种构成幸福之条件得以满足的基础上的。先秦儒家未全面认识到构成幸福的客观基础,而用道德完全取代了其他的幸福条件。



四 现代意义



降及近世,由先秦儒家思想发展而来的儒家文化失去原有的尊贵地位。人们对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起的作用展开激烈的争论,崇之者如天,非之者如渊。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及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前所处的弱势地位,否定儒家文化者屡占上风。针对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非难、攻讧与詈骂不绝于耳。风云变幻,儒学亦或枯或荣。递嬗迄转以至于今,人们才开始理性地审视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洪流。



如何评价儒学及其影响已超出本文讨论范围。然而,应该指出,正确认识一文化传统既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注意传统内部的承继性,又要在三个层次上对它作区分。这就是把整个思想传统与具体思想家区别对待;把思想创始人与其后继者的思想区别对待;把某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与其一特定思想区别对待。基于以上原则,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虽不乏缺陷,可是瑕不掩瑜,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在文化新陈代谢极剧的今天有着深远意义。



回答先秦儒家德福思想有何现代意义之前,应首先明确先秦儒家德福思想有无现代意义或者说是从哪一层面来谈此问题的。终极目标?抑或具体内容?



先秦儒家以道德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基于两个理由。一是把道德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倡性善的孔、孟,还是主性恶的荀子,他们都认为道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一为把道德当作维系社会秩序和整体利益的保证。道德政治化,在社会所有领域充当评判者。可是,在现代社会里,情况已发生巨变。在理论认识上,人的本质是什么,它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就社会本身来说,当前社会已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道德,但更强调法制。道德只能在本有的范围内起作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上,法律的成效更为明快。因此,以道德为人生终极目标显然已失去说服力。先秦儒家在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确定上谈不上有何现代意义。尽管如此,儒家德福论中传达出来的德福一致的美好愿望仍令人心向往之。德福一致是对我们社会总的要求。如果一个社会盛行的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46),那么在这个社会里德性只会成为少数人的稀有珍玩,而不会成为民众的普遍财富。伴随着这种社会现象的是,社会既不能造就出普遍的正直公民,也不能拥有由普遍德行而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与社会秩序。德与福的分离,就成了社会结构的分裂。



然而否定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终极目标的现代性,不意味着否定它具体内容可能具有的现代意义。道德不作为终极目标,但可以是关于人如何获得(包括物质生活在内)的幸福的一种智慧生活方式。在这一层面上,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一些具体内容值得借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



其一,个体幸福与群体幸福的关系。自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自我独立意识在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大潮冲击下日渐勃发,主体性精神广为弘扬。人们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却忽视了集体利益。同时,在与西方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现代化思潮的优秀成果进入国门时也泥沙俱下。受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集体主义。更为重要的是,集体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诚然有着巨大功绩,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误区。譬如集体主义本应尽力维护个人利益,只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作出牺牲。可是,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两者可兼顾时,却不必要地伤害个人利益乃至牺牲个人利益。而有的集体本身就是虚假的,不能代表构成集体的每个成员真实的共同利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这些因素潜伏既久,最终使得集体主义备受责难。许多人从观念到生活都拒绝集体主义。有些人针锋相对地提出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这一切都导致集体与个人的对立。不夸张地说,在社会的某些领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已陷入了困境。集体与个人的这种境况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个人的幸福。

集体主义作为当前中国价值导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兹不赘述。在此仅试图寻找一个让集体与个人都走出困境的途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47)先秦儒家德福思想提供了一个角度。孔子、孟子、荀子都提倡个人为了更高的社会目标而奋斗,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追求不是外在于人的某个团体的要求,而是个体内心道德感的自然流露。伦理主体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能动性,而无须做某种权威下唯唯诺诺的奴仆。人们不把群体幸福与个体幸福相分离。在为群体幸福的实现而努力时,也是在追求个人幸福。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在先秦儒家那里,主体自我是独立的,但又不因为独立而陷入孤独、寂寞的境地,却重新在社会群体找到了安身之处。因为安身与社会群体而产生一种亲情的满足感。换言之,先秦儒家德福思想消弭了现有集体与个人的沟壑,使两者之间冷冰冰的关系充满洋洋暖意。



其二,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自律与他律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用语。它们的本来意义是指道德价值的根据在哪里,在人自身或人之外?所谓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自主地为自己的意志立法。它是人完善自我实现自由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所谓他律是行为者的意志是由主体理性以为的因素决定,如受制于环境、制度、神意等。儒家的德福思想也包含了对道德价值根据的理解。先秦儒家德福思想把道德放在第一位,是道德上的“无所为而为”(48),体现了道德自律。但他们提出以德行来趋福避祸,又体现了道德的他律。具体到个人,先秦儒家又各有侧重。孔、孟认为修养德性应当注重内在,强调根据自我的道德观念、自由意志对善恶作出选择。这可称之自律道德。荀子认为修身的关键是外在的教化,用礼和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可称之为他律道德。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据是他律与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自律的统一。孔、孟、荀等人对道德的辨证理解,给当前紧迫的道德建设一个启示。这就是我国的道德文明建设应从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



个体的道德自律极为重要。没有道德的自律,一切道德规范和原则就都成为虚设,而不能成为实存的社会行为和道德风尚。个体道德自律的水平真实地反映着社会道德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积极培育和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如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加强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自然,观念,自然的观念——读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

  • 下一篇文章:论隐君陆梭山先生之行与思--兼及朱陆之辩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先秦儒家的君权合法性论证浅析
  •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 ››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商业伦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