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4] [5] [6] [7] [8] [9] 


Tags: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 【字体: 】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2:57   点击数:[]    

·J·米切尔著:《比特之城》,三联书店,1999。



  51 卡尔·米切姆著:《技术哲学概论》,天津科学出版社,1999年。



  52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3 倪梁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



  54 倪梁康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



  55 R.舍普等著:《技术帝国》,三联书店,1999。



  56 理查德·A·斯皮内洛著:《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刘钢译,金吾伦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7 戴维·申克著:《信息烟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58 马克·史洛卡著:《虚拟入侵》,远流出版公司,台北,1998年。



  59 莫里茨·石里克著:《伦理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



  60 E.舒尔曼著:《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1995。



  61 孙兴周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62 唐·泰普史考特著:《N世代:主导21世纪的数位新新族群》,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1998。



  63 雪利·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份认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



  64 汪丁丁著:《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鹭江出版社,2000。



  65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



  66 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7 王逢振主编:《网络幽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8 王齐著:《走向绝望的深渊:克尔凯郭尔的美学生活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9 Patricia Wallance著:《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0 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71 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2 薛虹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



  73 薛华著:《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



  74 野中郁次郎,竹内广隆著:《创造知识的公司》,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1999。



  75 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6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7 赵一凡著:《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78 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后记



  多年前,在父亲书箱里翻出《自然辩证法杂志》、《争鸣》、《摘译》等刊,浏览对热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批判,历史的诡计不经意间将我引向抽象与综合,引入哲学门。本书是由我的博士论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修改而成的新作,也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自负笈蓟门,我即关注技术的哲学、伦理、社会及文化研究,并冀图由生活政治层面观照技术时代的生活世界,以求宏大叙事与微观经验分析之均衡。自金吾伦先生鼓吹瀛海威(信息高速公路),我始聚焦网络,虽涂写过《网络先锋:中国网络产业透视》,终未去(能?)追赶网络写手的末班车,抽象反观的偏好令我选择了向网而思。然则,旨趣与能力每每不相称,念及此书即将流传坊间,内心颇感惶惑。一则恐怕贻笑大方;二则论题过于先锋,难免浅薄、速朽之嫌。



  几年来,导师刘大椿先生的谆谆教诲和竭力奖掖令我受益良多。王鸿生老师给予了悉心指教和鼎力关照。硕士导师何立松老师以其睿智领我进入学术之门。华中科大的宋子良、钟书华、殷正坤老师及武汉市委党校的同事对我关心有加。黄天授、金吾伦、李醒民、王德胜、曾国屏、刘兵、吴国盛、王鸿生等老师于百忙中或评阅或莅临答辩,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肖峰老师的推荐和彭小路老师的支持促成了本书的付梓。在此,谨向所有关爱我的人致以诚挚的谢忱。



  多年求学在外,爱人李红和家人为我作的牺牲,实难以感激之词或学业成绩弥补万一。只盼环境日益宽松,令我不再于事业与家庭间作两难抉择。







  段伟文





  2001年11月于社科院哲学所







  Crey, James W.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ass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p43.





  [ii] 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2版。第61-73页。





  [iii] 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2版。第63页。





  [iv]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74页。





  [v] 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2版。第66页。





  [vi] 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第60-61。





  [vii] 由于翻译的问题,本段译文中将存在译为在,世界简称为世,烦忙简称为烦。参见,郜元宝译:《海德格尔语要: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9页。





  [viii] 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2版。第118-131页。





  [ix] 海德格尔认为,若把远近当作测定的距离,就掩盖了在之中的源始空间性,一旦以雷同的尺度去计量,切近的东西到相去得远了。这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空间中的度规问题有类似之处,或许是受到后者的启发。参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2版。第124页。





  [x] 海德格尔:《筑.居.诗》,载载孙兴周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200页。





  [xi] 后期海德格尔对客体和事物作了严格的区分,客体指被科学认知作为对象或为某种分类体系划分的实体,事物指自然实体和艺术品等,他认为客体化会导致某种齐一化的展现,使本真受到遮蔽,故提倡让事物成为事物本来的样子,如让开花的树开花。





  [xii]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待上手之物变成了现成在手之物(present-at-hand)即认识的客观对象。这如同我们在汽车坏在路上的时候会对其进行对象化思考一样,在汽车正常时,我们与车是一体的。





  [xiii] 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上面的讨论就会显得平庸,读者就会反问,你说的网络空间与空间的一般(世界)有什么区别?





  [xiv] 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2版。第131-152页。





  [xv] 陈嘉映对此的理解是:此在作为存在者可以与他人无涉。然而就其存在而言,此在本质上就是共同此在。他人能够作为共同在世界中的存在者为某一个此在开展出来,只因为此在自己本来就是共同存在。同样,只因为自己的此在具有共在的本质结构,自己的此在才能为他人照面。参见:陈嘉映编著:《存在与时间读本》,三联书店,1999。第84页。





  [xvi] 与寻视相对应,操持揭示他人的方式是顾视和顾惜,它们都有一系列残缺的样式。





  [xvii]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76页。





  [xviii] 倪梁康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第255页。





  [xix] 康德的客体性的首要含义即物自体。参见,倪梁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第141页。





  [xx] 倪梁康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第187页。





  [xxi] 同上,第279页。





  [xxii]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第57-124页。





  [xxiii] 交往理论的前提是对交往规则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证。哈贝马斯承认康德的普遍道德规范的可能性这一先验命题,但认为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善良意志和主体性来论证,于是他以交互主体性替代主体性,以交往合理性取代纯粹理性,以程序性替代了先验性。





  [xxiv] 出位一词源自福科的《出位之思》(La pensee du dehors),出位并不仅指不在其位,而是既在其位又不在其位,既是又不是,说不是又还是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身在其位的越位(transgression)、移植(deplacement)与转化(transformation)。如庄子《齐物论》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参见,方生著:《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131页。





  [xxv] Tim Jordan (1999). 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p57.





  [xxvi] Andrew Calcutt (1999), White Noise: An A-Z of the Contradiction in Cyberculture.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INC. P21.







  [xxvii] Howard Rheingold (1994), The Virtual Community: Finding Connection in a Computerized World. London: Secker & Warburg. P3.





  [xxviii] Andrew Calcutt (1999), White Noise: An A-Z of the Contradiction in Cyberculture.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INC. P25.





  [xxix] 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商务印书馆,2000。第58页。





  [xxx] 广场(agora)本意为雅典公民自由言论的广场,是一个颇具政治意味的语汇。





  [xxxi] Andrew Calcutt (1999), White Noise: An A-Z of the Contradiction in Cyberculture.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INC. P29.





  [xxxii] David Bell and Barbara M. Kennedy. (2000) (ed.) The Cybercultur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p48.





  [xxxiii] 道格拉斯·凯尔拉,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28页。





  [xxxiv] 陆杨,王毅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71。





  [xxxv] 戴维·申克:《信息烟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第196-197页。





  [xxxvi] 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第84页。





  [xxxvii] 引见,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4页。





  [xxxviii] 同上,第35页。





  [xxxix] 马克·第亚尼著:《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32页。





  [xl] 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第100-102页。





  [xli] Tim Jordan(1999). 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p97-98.





  [xlii] 雪利·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份认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第357-364页。





  [xliii] 薛华著:《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第2-18页。





  [xliv] 应该承认,即便是在虚拟生活中,个体屈从于社群(其实是社群中的权力议程)的情况依然存在,但个体应较真实生活具有更大的选择出局的自由或形成小团体的可能。





  [xlv] 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第58-64页。





  [xlvi] 权力差异是社群存在的必要条件。人们为什么要建立社群,就是因为权力-能力的差异使人们能够互通有无,但这同时又会引起权力的角逐和权利的冲突,于是就产生了伦理与法律。而反过来,如果真有所谓人人平权的草根式权力结构,大家的权力-能力没有差异,社群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伦理也不会发生,结果必然导致每个人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幻像。因此,草根式权力结构不过是一种网络政治的修辞手法。







  [xlvii] Macrc A.Smith and Peter Kollock(ed.):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London : Routledge.p134-166.





  [xlviii] Macrc A.Smith and Peter Kollock(ed.):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p107-133.





  [xlix]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序言。





  [l] Esther Gwinnell著:《爱上电子情人》,台北:商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1999。第228-230页。





  [li] 显然,将某种心理现象界定为症状会对人们对此现象本身的评价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会对当事人造成某种心理压力。其实这是一种知识-权力现象,其界定过程带有很大的相对性和随意性,很难说其中没有夹杂所谓专家的本位利益和知识-权力诡计:认定一种症状,然后提出一些并无可靠依据的安慰性治疗方法,几乎是一种循环式的自我兑现的诺言。参见,Esther Gwinnell著:《爱上电子情人》,台北:商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1999。第226页。





  [lii] 唐·泰普史考特著:《N世代:主导21世纪的数位新新族群》,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1998。第212-214页。





  [liii] Patricia Wallance著:《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第192-196页。





  [liv] 雪利·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份认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第282-283页。





  [lv] 戴维·申克著:《信息烟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第19-22页。





  [lvi] 引见,戴维·申克著:《信息烟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第36页。





  [lvii] 彼得·科斯罗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53页。





  [lviii] 同上。





  [lix] 威廉·J·米切尔著:《比特之城》,三联书店,1999。第31页。





  [lx]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45-246页。





  [lxi] 郝大维,安乐哲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7页。





  [lxii] 隐身人伦理是对伦理最为根本的诘难:人在隐身的情况下,还会行善和坚持正义吗?参见,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5。第47-48页。





  [lxiii] 福科:《性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21页。





  [lxiv] 王齐:《走向绝望的深渊:克尔凯郭尔的美学生活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52页





  [lxv]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第708页。





  [lxvi]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79页。





  [lxvii]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81-84页。





  [lxviii] R·达瓦尔著:《米德论人类社会与有意义的交往》,载《国外社会学》1998(3),第50-56,73页。





  [lxix] 雪利·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份认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第360页。





  [lxx] 引见,戴维·申克著:《信息烟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第175页。





  [lxxi] 彼得·科斯罗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04页。





  [lxxii] Jeri Fink:Cyberseduction: reality in the age of psychotechnology.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p210.





  [lxxiii] 戴维·申克著:《信息烟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第178页。





  [lxxiv] 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第213页





  [lxxv] 莫里茨·石里克著:《伦理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第140-142页。





  [lxxvi] 江小平著:《信息时代的法国》,《国外社会科学》,1999(1)。第44-49页。





  [lxxvii] 甘绍平著:《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第72-87页。





  [lxxviii] 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76页。





  [lxxix] 包利民,M·斯戴克豪思著:《现代性价值辩证论》,学林出版社,2000。第30-31页。





  [lxxx] 蒙甘著:《从文本到行动:保尔.利科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98页。





  [lxxxi] 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第143页。





  [lxxxii] 引见,[美]波依曼:《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广州出版社,1998。第3页。





  [lxxxiii] Patricia Wallance著:《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第256页。





  [lxxxiv][lxxxiv] 王逢振主编:《网络幽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第172页。





  [lxxxv] W.E.Bijker, J.Law(eds.)(1992),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MA:MIT Press.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 下一篇文章: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上)
  •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