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 【字体: 】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2:57   点击数:[]    

尽相同,无法作出臆测。



  此外,我认为,应在一定程度内容忍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和网络文化的消极性。由于在网络空间中身份具有流动性,传统的规范伦理模式不再完全适用。在虚拟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的不伤害原则外,其他所有的伦理规范都需要通过商谈共识模式形成,因此虚拟生活的无序性是网络文化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伦理规范就是在人们对无序性感到难以忍受时开始为人们所直觉,再由讨论达成的共识。使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即便真实世界中的权威机构不能容忍某些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如网际反社会言论,也未必能够及时有效地制止。从这种角度来讲,网络的确改变了权力合法性的来源,社会总体权力结构仍保持至上而下的宰制性特征的同时,附加了一种逆向的自下而上的草根性。但显然,这种草根性是离散的、块茎状和游牧部落性的,即便能够在微观上形成某种整合性的民主机制,它也未必能够超越其有限的视界,故我们对网络空间在总体上整合无序的能力也不作乌托邦式的想象。说到网络文化的消极性,我们应该容忍的原因是所谓积极和消极是相对的,其后果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的标准,除了对于极端反社会和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必须加以限制外,对于一些不甚积极的内容则应持宽容态度。这一方面是现实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的尊重。简言之,我认为,消极性和积极性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大多数虚拟生活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判断应该由个人通过批判和反思之后作出伦理抉择,而不应完全依赖于外界作出的是非判断。为此,需要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



  4. 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



  网络空间是一种技术-文化现象,从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技术与技术型塑社会文化的并行互动过程[lxxxv]。简言之,网络空间如何发展、虚拟生活如何进行,取决于相关利益群体的选择,应该倡导一种参与式的网络文化。网际存在由电子书写建构,网际交流完全依赖于语言的沟通,但由语言和符号的交流到建构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建构批判和反思性文化关键是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而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没有深度的无反思的生活。因此迫切需要有人思考如何选择一种更好的虚拟生活,以引发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在网络时代,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网络文化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显然,这种批判和反思应以大众为本位,故其主要任务不是去代替大众思考而是让人们自己去批判和反思虚拟生活。因此,在此过程中的思想者不应再以立法者的立场去为大众规定何谓积极的虚拟生活,而只能以某种阐示者的态度说明自己的诠释及前提。这样的诠释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去蔽功能,即它使人们看到,原本只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的诸多生活安排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批判和反思性文化的功能是减少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微观生活的压制。这种压制往往通过调动自我的欲望使自我不能自拔,是一种尤为隐蔽的控制方式,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知识权力结构中的优势群体。对此,我们不想开出马尔库塞式的大拒绝之类的乌托邦处方,但坚持认为需要一种使人们对此有所领悟的去蔽,即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我认为,作为文化建构能获得这样的功效就足够了。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有时候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集体行动。一般来讲,作为文化运动的集体行动是象征性的,以意愿的表达为主要诉求,这种集体行动一般是自愿的和有限目标的,而不是缺乏反思的原教旨主义的和圣化的,其形式自然也大多是非暴力的。在集体行动中,如何明晰地表达立场无疑尤为重要,只有明晰的表达才可能使知识权力结构作出象征性的妥协,同时也能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权力结构所作出的妥协是有限的。



  进一步而言,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为微观生活政治的展开铺平了道路。当人们通过反思和批判理解网络知识权力结构的真象之时,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促使网络知识权力结构改进其宰制方式,人们则进入新一轮的批判和反思活动中。简言之,公众与网络知识权力结构是一种生态关系下展开的进化序列,两者间存在一种文化共生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英文:



  1. Robert Abbott(1999), The Word As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Personal Design, Exrter, England: Intellect Books.



  2. 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e),1983.



  3. Jean Baudrillard: In the shadow of the silent majorities. New York: Semiotext(e),1983.



  4. David Bell and Barbara M. Kennedy. (2000) (ed.) The Cybercultur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 Michael Benedikt(1991). Cyberspace : First Steps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6. Jacques Berleur and Diane Whitehouse(ed).(1997).An ethical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culture and democracy revisited. London: Chapman &Hall.



  7. W. E. Bijker, T . P. Hughes, and T. J. Pinch(ed.)(198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ystem. Cambridge: MIT Press,1987.



  8. W. E. Bijker, J. Law(eds.)(1992), 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MA:MIT Press.



  9. Bolter, J.D.(1984). Turing’s man: Western Culture in the computer ag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0. Mark. J. Brosnan(1998): Technophobia: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1. Andrew Calcutt (1999), White Noise: An A-Z of the Contradiction in Cyberculture.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INC.



  12. Manuel Castells(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3. Richard Coyne(1995): Desig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ostmodern age: from method to metapho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4. Richard Coyne(1999):Thechnolormanticism: digital narrative, holism, and the romance of the rea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5. Sean Cubitt(1998): Digital Aesthet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6. Dery, M. (Ed.).(1993).Flame wars: The discourse of cyberculture[Special issue].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92(4).



  17. Jeri Fink: Cyberseduction: reality in the age of psychotechnology.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



  18. L. Flordi(1999):Philosophy and computing. London: Routledge.



  19. Johan Fornas(1995〕: Culture theory and late 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shcations.



  20. Gibson.W(1984): Neuromancer. New York: Basic Books.



  21. Katie Hafner,John Markoff(1992).Cyberpunk: Outlaws and Hackers on the Computer Frontier. New York: Touchstone.



  22. D. Hakken(1999): Cybogs@Cyberspace: an Ethnographer looks to the futur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3. Don Ihde, Technology and Life Wor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 Crey, James W.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25. Jones, S.G. (Ed). (1995). Cyber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 下一篇文章: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上)
  • ››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