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空观,摧毁其核心原理,确立了“光速不变”和“狭义相对性原理”等全新的第一原理,“长度收缩”、“局域时间”都真正成为从第一原理导出的自然结果。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4.解读广义相对论的思想渊源。(1)爱因斯坦坚信物理世界的和谐秩序原则,坚信“自然定律的普遍有效性,应当不随坐标系变换而变”。对于惯性系是那样,推广到非惯性系也应当是那样。在进行推广时,架构的桥梁是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性原理。(2)分析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过程中,新物理思想与新数学工具之间的能动相互作用。特别是一旦认识到在弯曲时空中必须采用“柔性标尺”,也就借助于黎曼几何与张量分析工具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3)马赫对绝对时空观的大胆怀疑和有力批判,给予爱因斯坦无穷的启发性力量。通过对“马赫原理”的重新解读,还可以看出它对寻找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的启发性作用。(4)从新的角度讨论了广义相对论时空观,指出引力场的时空相对性之中仍包含着某种绝对性。探讨了爱因斯坦与马赫的相对性纲领的微妙差异,分析了物理上广义相对性与数学上广义协变性的区别与联系。 5.海森伯与量子革命。(1)量子革命是20世纪三大革命之一。慕尼黑学派、哥廷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这三大学派在量子革命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不同的学派、科学共同体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研究纲领、方针路线和战术部署。(2)索末菲:史称“量子工程师”,他所领导的是慕尼黑学派。纲领性目标是,根据有关原子光谱的最新实验数据,运用精致的数学技巧来改良玻尔的原子模型,属于量子革命前夜的改良派。该学派的特色是量子光谱学;启发性思想方法: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和谐。(3)玻恩:史称“量子数学家”,他所领导的是哥廷根学派。哥廷根的氛围相当于数学王国。初级阶段(1922年)推出的“行星原子力学”纲领仍然是改良主义的,即企图弥补玻尔理论的缺点,建构一个在逻辑上更一致又在数学上更严密的行星原子模型。该学派的特色是微扰方法;启发性思想方法:类比天文学的摄动方法。(4)量子危机孕育着量子革命。旧量子论的反常事实层出不穷,各种特设性假说、权宜之计都无补大局。1924年进入新阶段,为了摆脱危机,玻恩终于下决心提出革命性纲领:要求建立全新的公理化量子力学,拥有自己的基本运动方程,原子客体的一切性质可以从这“第一原理”自然地推演出来。(5)玻尔:史称“量子哲学家”,他所领导的是哥本哈根学派。这里所谓的“量子哲学”,不是思辨的形上学,而是从量子物理学实际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最普遍的原则性问题,但决非技术性的细节。玻尔所特有的是,对于物理学概念的整体性把握和哲理性思考。哥本哈根学派的特长有:一是以辐射量子论作为范例;二是对应原理的熟练应用,即以量子-经典类比为指针,来寻找新定律、新公式。(6)海森伯从“量子工程师”索末菲那里学到了物理学,从“量子数学家”玻恩那里学到了数学,从“量子哲学家”玻尔那里学到了哲学。他是慕尼黑学派、哥廷根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这三个科学共同体联合培育的结果,具有人才学意义上的“杂交优势”,因此能成为量子革命的先锋与主将。 6.玻尔的互补性哲学之真谛——一种量子力学的科学哲学。[9](1)玻尔早年所接受的独特的辩证思维教育:每个人进入智慧之门都有特殊的途径,玻尔并不例外。丹麦哲理诗人摩勒的小说,采用轻松而幽默的方式表述了黑格尔的“反思辩证法”,居然对青年玻尔的哲学理解力起到了顿开茅塞的决定性作用。(2)以老玻尔克里斯蒂安为轴心,有一个喜欢自由争鸣的生理学家共同体,“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关系之争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这件事无论就“喜欢自由争鸣”习性的培养,或者是日后对“互斥又互补”的关系的理解上,都对青年玻尔的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3)通过好友罗宾,玻尔了解到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关于“思想流的整体不可分性”和“自我”与“非我”划界的相对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量子世界的本性,具有启发性价值。(4)对于互补性独特的物理内涵,恐怕许多人都没有抓住其要害。那么,其特异性究竟何在?最本质的特征究竟何在?从前,在对宏观世界的处理中,“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者”,两者可以严格划分。前提是经典力学有两种理想化:“观察”——不会对客体产生真正的干扰;“物理客体”——可以与外界的相互作用隔绝(原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可以严格界定其孤立状态)。现在,在量子力学对原子世界的处理中,相互作用不可忽略,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两者关系已经变得难分难舍,“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了。换句话说,观察者(主体)与物理系统(客体)划界虽然仍是必不可少,但由于相互作用和量子纠缠无所不在,绝对的孤立状态并不存在,严格划界不再可能。(5)互补性与一般辩证法的联系:尽管“互补性”概念来自对量子世界本性独特的“互补又互斥”或“相反相成”的抽象,但它一旦从量子力学语境中抽象出来它也就获得了普遍意义。重要的是,这种“互补又互斥”以科学的精确性来刻画,没有任何逻辑矛盾。(6)对罗森菲尔德互补性辩证法研究的再分析。玻尔的密友罗森菲尔德从辩证哲学观点出发,就互补性与经验的关系、量子规律的几率特征、互补性与决定论的关系、互补性与客观性、科学实在论以及互补性本身的界限等六个方面,为互补观点作出了有力的辩护。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分析并集中地阐发了玻尔思想中的辩证法内涵。(7)罗森菲尔德所说的“互补性是量子力学的毕加索艺术”,言无虚发,它不只是一种隐喻,而且还是形象化模型。实际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让人物的正面、侧面或背面互补起来,奇特地结合成整体,这与玻尔的互补性的语义模型(即“黎曼面模型”)确实很一致[10]。 7.因果与机遇或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两极张力——从玻尔、玻恩到玻姆。(1)对玻尔的因果观分析的再分析。决定论描述是经典物理学体系和相对论的基本特征,量子力学虽然抛弃了完全的“决定论描述”,但保留了“因果性要求”。“互补描述”将成为量子领域刻画新型因果关系的概念构架,经典描述方式则退缩为它的一种极限情况。决定论描述,因果描述,概率描述与互补性描述,各自都可以有其确切的分析性定义。(2)玻恩的因果观:量子世界是因果与机遇联合支配的;量子粒子具有内禀不确定性,几率解释应当是终极解释;机遇律是终极律,即最基本的自然 [align='center'] [/align] 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几率、机遇的概念比因果更为基本。(3)玻姆的量子势因果观又超越了前人:自然界存在“质的无穷性”,根本不存在终级自然律,而且每一层次都突现独特的规律。因果性只是必然性的特殊形式,即相对的必然性。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偶然性被认为总是出现在多种不同因素、可能趋势的交叉点上,而其中每一分支仍然是一条因果链。量子势因果解释乃是最彻底的因果性解释的一种表现,它是因果决定性与概率统计的某种整合。它在物理上有清晰的直观模型;在哲学上有明确的本体论基础。(4)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因果观:人类理性需要完全的偶然性和完全的决定论之间的某种中间物,即处于完全的云(“云”象征不确定性)和完善的钟(“钟”象征确定性)之间的某种中间物。(5)我们的因果观,是以上各家之言中合理要素的整合,可称为“非完全决定论”。我们主张,“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世界,在整体上是由因果律与机遇律共同决定的”。关于偶然性,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新论点在于强调,偶然性是客观的,它被看做自然本体运行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基本方式,因而具有相应的本体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