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分布情况和专业大类分布情况各有偏重;专业调整方向不同,东部呈内涵式发展趋势,而中、西部则仍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中、东、西部的专业聚集度呈由高到低发展状态。总体来看,经济水平差异、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差异、专业预警机制差异等是造成各地区专业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找准自身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关系密切。不同的经济结构决定着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多样,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在各自区域内的高职院校,能否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特色专业和品牌,值得关注。
一、研究路径与样本选择
本文从不同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产业适应性差异分析出发,试图通过“分析差异—承认差异—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立足差异,实现特色发展”的研究路径,强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重要性。
2006年11月,我国公布了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名单,这些学校不但在地理分布上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相适应,而且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具有典型性[1]。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分别选取了6所①示范性高职院校,涉及天津、河北等17个省市,主要考察这18所高职院校2007~2011年5年内的专业设置情况,具体涉及专业设置的规模、专业种类特色、专业数量调整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还选取了东部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部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西部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这3所学校进行个案比较分析。这3所学校在各自的专业大类设置、专业调整方向、专业聚集度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使得个案研究更有代表意义。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适应性差异的表现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区域差异
1.不同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类别各有偏重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4版)》将高职专业划分为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自2007~2011年以来,18所示范性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覆盖了18个大类、62个二级类、232个专业,分别占指导专业目录的94.73%、79.48%、43.6%。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本位型教育,必须依据产业建设、行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2]。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产业分布和专业大类分布情况各有偏重。
首先,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情况同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而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情况与此相反。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率极低,为0.34%;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率也较低,为28.28%;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率则很高,达到71.38%。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率普遍较低,分别为3.21%、7.06%,不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要求;同时,中、西部两大区域都存在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率高于第二产业的情况,见表1。
 其次,从专业大类分布情况来看,三大区域既各有特色又有相通之处。在农林牧渔大类,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点数最多;轻纺食品、艺术传媒、文化教育、公共事业四大专业类别主要设置在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水利大类专业主要设置在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在材料与能源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设置的专业相比其他区域要多一些。另外,三大区域在专业大类分布上,存在一些共同点:在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四大类的专业布点数都比较多,在水利、环保气象安全、医药卫生、公共事业、公安、法律大类的专业布点数都比较少,见图1。
 图1 2007~2011年三大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点数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18所高职院校2007~2011年专业招生计划统计和计算。
2.不同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方向各异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发展理念不同,发展初期扩大规模可能是高职院校的选择,随着学校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内涵式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分析三大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变化情况,发现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更趋向于内涵式发展②。在2007~2011年间,东部地区被调查的6所高职院校新增专业28个,删减专业44个,平均每所学校新增专业4.67个,删减专业7.3个,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集群是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则处于通过新设专业,扩大规模来发展自身的外延式发展阶段。两大区域在2007~2011年间,分别新增专业43、54个,删减专业16、20个,平均每所学校新增专业分别为7.1、9个,平均每所学校删减专业2.6、3.3个。总体来说,东部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呈现重质量、出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趋势,而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方向主要以新设专业为主,反映其仍旧停留在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见图2。
3.中部地区高职院校专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专业聚集度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在专业大类上的集中程度。专业聚集度是衡量一所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利用教学资源能力的一项指标,专业大类聚集度越高,各专业间的关联性越强,其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越高[3]。根据郭雪莹所提供的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聚集度数据[4],经过分区域计算,中部地区被调查的6所高职院校专业聚集度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聚集度平均分最低,见表2。
 数据来源:依据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2009年招生计划数据统计和计算。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情况的个案研究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第二产业的专业发展薄弱
2010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2010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数量在三次产业上的比例为3.23:29.03:67.74。由此可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的比例过高,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对应专业发展不足,特别是与第二产业对应专业比例严重滞后。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广东省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加快发展石化工业以及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
如图3所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设计与制造(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旅游、房地产、金融、市场营销、广播影视等产业都设置了相关专业,对当地经济的人才需求支持度较高,而对于广东省计划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机电设备、建材、船舶、海洋开发及装备制造、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几乎没有相关专业支持。
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整体适应较好,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不够
安徽省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4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数量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25:50.00:43.75。由此可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适应情况相对较好,只是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所占比例较安徽省第一产业的比例低5.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的比重较安徽省第二产业的比例高5个百分点。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以芜湖等为中心的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中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会展业、广告业和现代物流业。
 图2 三大区域高职院校专业数量调整情况
资料来源:18所高职院校2007~2011年专业招生计划统计和计算。
 图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1年专业设置情况
资料来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