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严重滞后。加快西部高职院校发展应采用差异、多样化、特色、倾斜等生态发展策略。其要点是:重塑高职教育生态质量观,引导高职院校合理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强调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生态视角,发展战略,发展方向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0年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非义务教育公平研究》(2010C69),主持人:杨建朝。
一、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生态学视角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办学体制、学历社会和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处于相对困难的境地,这突出表现在生源、师资、经费、办学质量、学生就业等方面。而西部地区的广阔、复杂和多样性,许多地区带有边疆、民族、山区和贫困等显著特征,生产力不发达,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不充分等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困境。所以,在重点关注质量提高的高等教育政策背景下,如何整体提高西部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规模,服务并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发展西部高职教育所应着力思考的重点。
把高职教育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学的一些理念来思考是避免高职教育盲目发展的较好策略。“按照生态学观点,在教育领域中,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和教育对象作为单个有机体来认识,因为教育作为一个有机体,像生命一样,是一个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信息传输的过程,教育不能与环境分开,教育是有机体与环境统一的自然整体。”[1]“在运用生态观分析高职教育系统时,可从以下视角进行分析:系统的关联性、适应性、共生性、平衡性、遗传性、变异性和可控性。”[2]把高职教育理解为生态系统,是由于高校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总是处于特定群体及相应的环境中,包括政府、企业以及高校所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者。西部高职教育生态化发展,就区域整体而言,主要是合理定位、突出特色、有所倾斜、多样化发展。
二、发展战略:重塑高职教育多元化生态质量观,引导西部各类高职院校合理定位
在生态学中,处于食物链低端的种群,并不会因为其弱势地位而被生态系统所淘汰,相反,所有种群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有着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价值,食物链低端与高端的种群,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正是处于不同生态位种群的分工与协作,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因此,西部各层次、各类型高校都应树立多元质量观,合理定位,在高职教育生态链中占据合理位置,从而避免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
对于质量观问题,一般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这是精英化时代大学的理想,现在高职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但这一精英化的大学理念仍然应是高校的普遍追求,只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应该具有不同以往的教育“精英”观。“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保留少数精英教育,又要大力发展普及性高等大众教育,着力培养应用型技术领域的‘精英’人才”[3]。因此,利用生态学理念,重塑高职教育质量观,引导各类高校合理定位是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学校特色、社会需求、学生差异等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愿望,使其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得到统一。
为使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应充分调整高职教育生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各类高职学校实现分类和多样化发展,使其各安其位,满足各类高校平等的自由发展权利和公平竞争环境,努力建构美好和谐、结构合理的高职教育生态。应鼓励高职院校积极研究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为西部地区各行各业培养适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西部地区政府部门应切实简政放权,鼓励学校自治,扩大学校招生、人事、专业和学科建设等自主权,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地方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化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种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方向:依据生态定位,强调西部各类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生态学中的生物为维持自己的生存,会发生一定的变异,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在高等教育激烈的发展竞争中,这种生物学变异可以类比为特色发展。大学办得是否成功,完全在于学校的审时度势,寻求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数高校总体上基础薄弱。而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也决定了政府和社会难以给予其更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西部高职院校走“全面出击、样样发展”的路子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而要寻求与众不同的特色发展。每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民族特色等各不相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发展优势。例如,与矿产资源开发有关的专业办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要比办在省会城市更有优势,这些专业就可能成为当地高校的特色专业。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职业院校应重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和学科,这是很多老牌高校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在教育政策方面,需要引导各类高职院校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力争使这些优势专业成为与众不同的立校品牌。
“转变观念是西部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多元化民族传统,是西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文化基础。”[4]以优势为突破点,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是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理性选择。各高校需要分析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办学传统和现实实力,凝练学科发展的特色,寻找特色专业的生长点。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方针,优先支持特色专业的发展,使该专业逐渐成为学校的优势专业,成为学校发展的品牌。西部高职教育由于现实状况的种种制约,其定位就是为学校所在地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即地方性、专业化、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和质量,及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发展政策:继续倾斜政策,大力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高校的发展需要良好、和谐的外部生态环境,需要给予适当的资源支持,但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促进各类型高校发展的生态环境远未建立。一般来说,重点大学、本科学校分配到的资源充足,学校发展势头良好,但大多数难以获得充分发展资源的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却举步维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实行的非均衡分配原则,致使各地区高职教育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公共教育资源只能让少部分人受益,导致了教育资源分享的不公平。这主要是因为还没有打破传统计划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即依赖行政命令对各高校进行资源配置,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对重点和示范高职院校投入相对充足,而忽视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资源投入,甚至让其自生自灭。“根据资源最佳配置原则,教育资源倾向于流向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域,从而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相反,西部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资源流动不畅,其结果可能会导致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5]相对本科高校,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高职院校处于明显弱势地位,西部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政府的财力欠缺,发展资源投入不足,导致高职院校普遍负债经营,高职教育竞争生态环境恶劣。政府有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