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通过总结现有高职教育专业群观点,提出了新的专业群观——岗位群对接观点,即专业群的建设要植根于职业岗位(群),与职业岗位(群)保持一致性。加强专业群的内涵建设,就要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群“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强化专业群开放,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优质专业群,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群,内涵,建设
专业群建设越来越引起高职院校的关注,专业群建设应以高职院校自身实际为基础,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环境。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内涵建设,明确未来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对专业群内涵的认识
目前国内学者对专业群内涵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专业群的相同和相近性;另一种观点是核心专业带动观点。相同相近观点认为,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者若干个技术领域相同,或者若干个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这种观点强调是否拥有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共享基础。核心专业带动观点认为,通过核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这种观点强调合力,强调专业群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从教育教学分类研究、分类管理的角度主观认识的结果;而从教育哲学认识的角度看,岗位群应该是专业群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笔者对专业群的内涵认识提出了第三种观点——岗位群对接观点。专业群的建设要植根于职业岗位(群),与职业岗位(群)保持一致性,即专业群要针对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设置,满足行业内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尽可能覆盖整个行业岗位群。这种观点强调专业群岗位对接性,强调按照岗位群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
二、专业群内涵建设的实践探索
从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上来看,其专业群的建设实践晚于中等职业教育,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首批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院校试点工作,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专业设置”指标内涵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专业群的概念,但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行业企业岗位变化灵活设置。2006年是专业群建设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教育部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专业群概念,规划重点建设500个专业群,以此为龙头,发挥其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资源共享,引导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那么如何加强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本人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从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群“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强化专业群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专业群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基础相近或学科基础相近,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相同或相近,必然反映在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从2006年起,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与沈阳北方重工集团在多年校企合作基础上,联合培养焊接、材料成型、锻造、木型、热处理五个岗位技术、技能骨干,冠名为“沈重班”,实施“订单”联合培养。沈重集团从入学新生中选拔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作为“沈重班”学员,同时成为沈重集团预备员工。人才培养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课程进程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在学院和企业交替安排,第一学年学生每个学期有一个月在企业学习和实习;第二学年每学期有2个月在企业学习和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全部在企业顶岗实习。培养过程中,采取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并重,学院校训精神和企业文化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学生从认知实习开始就纳入企业班组管理,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经过三年“沈重模式”实践,收到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已有130名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90%以上成为集团技术、技能骨干。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主体基本上都类似于“沈重模式”,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促进了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一定程度上开始在模式运行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2.加强专业群“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依托专业群基础,形成教学团队集群,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并形成某类专业群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与沈阳新松机器人、特变电工集团等企业密切合作、深度融合,实施“四双”团队建设模式。专业建设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学院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工作方面有不同的分工,互相补充,共同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行校企“双骨干教师”,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配置一对校企人员组成“双骨干教师”,分别侧重负责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团队专任教师都在合作企业中有实质性的兼职,企业也相应地派出人员到学校兼职;校企双方提供双向保障,校企共同订协议,双方负责协助对方对兼职人员进行管理。 “四双”模式探索,带来了实质性的团队建设成果,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辽宁省首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已达到92%,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比例达到30%以上,省市级重点技术应用研发项目3项,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在省内外专业领域、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的认证标准一直很模糊,往往以教师职务、教学经历及工作量为依据确认,忽视教师教学能力。“四双”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把教师是否具有能够胜任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证标准,以此提升骨干教师地位,助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3.强化专业群开放,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应定位在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建设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建设以来,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按照建设为全院所有主体专业提供仿真实训功能、并能为沈阳地区企业和周边职业院校提供技术服务的现代化综合实训中心,为沈阳市提供服务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现代服务企业员工技术提升的培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重点加强九大示范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其中机械制造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已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已进入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性”为主要特征的整体提升时期,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将成为开放、共享型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4.建设优质专业群,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优质专业群、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凸显专业群的示范与辐射效应,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示范建设以来,全面推进重点建设专业群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学院统一组织重点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和要求,结合国家级省级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项目建设,包括教师教学信息平台(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学生训练平台(实训软件、习题库、试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