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自主学习平台(学习动态、教师推荐、互动平台)等内容都在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上供教师、学生共享,助教、助学效果明显提高。目前高职院校一方面网络资源建设平台滞后,另一方面更缺乏专业教学资源。努力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企业生产现场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特别是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对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义深远。
三、未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对策略
从近几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走势不难看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体上来看口径过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及可持续就业能力提升。随着辽宁省深入实施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战略等“三大战略”,辽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有关预测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沈阳经济区需要技能型人才将达到26.9万人,其中中心城市沈阳就占80%以上,一些新行业、新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而且岗位呈现技术复合化、智能化的显著特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依靠原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实训基础条件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形成新的专业群优势,在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动态发展中,形成专业群滚动式发展模式。
笔者结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访学培训期间所进行的课题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应借鉴NYP专业课程“双行运行模式”的有益经验,坚持推进“大专业类进、小专门化出”人才培养应对策略。具体做法是:一年级时按系归属新生,以不同的专业系为不同的专业大类,实施“专业大类通用基础课程+学期实训项目”教学;二年级分专业强化实施“专业方向课十学期实训项目”;三年级分专业实施“综合实训项目+顶岗实习”教学,且贯穿一年级的敬业教育,二、三年级的就业、创业教育。这样整体设计安排,既保证了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又强化了与就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技能培养,把“招生-培养-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及可持续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瑞军.南洋理工学院专业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 设的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24-26.
[2] 王东梅.辽宁省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 研究:以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0.
[3] 应晓清,林明.区域性高职院校创建品牌的模式探析:基于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86-88.
[4] 洪霄,董海华.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87-89.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