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专业招生计划。
 图4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1年专业设置情况
资料来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1年专业招生计划。
如图4所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安徽省高职院校的代表,其专业设置的产业覆盖率比较高,安徽省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等支柱产业,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都设置了相关的专业,较好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然而,芜湖作为安徽省的重要纺织服装产地之一,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却没有设置轻纺服装专业,在服务当地经济方面略显不足,并且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语言文化类、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方面比重过大。在“十二五”期间,安徽省计划在芜湖重点发展新闻出版、传媒以及动漫产业,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些专业方面尚属欠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3.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甘肃省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5:46:41.5,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专业数量三次产业分布比例为0:60:40,也就是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对第一产业的专业支持率严重不足,第二产业对应专业比重过高。
《甘肃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五大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新材料基地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然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甘肃省高职院校的先锋,在煤炭、电力、冶金有色、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方面对应的专业设置均属空白,导致甘肃这些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不应求,见图5。
 图5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1年专业设置情况
资料来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1年专业招生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甘肃省要求在保持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建材业、建筑业、轻工纺织业,支持民族特色产业,着力培养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影视动漫、广告会展等新产业发展。然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2011年并没有设置相关专业。因此,可以说,作为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差,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适应性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水平差异导致高职院校不均衡发展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经济基础,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水平差异也反映到高职院校的不均衡发展上。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多,行业、企业支持力度较大,高职院校发展比较成熟;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社会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发展比较落后。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向规模要效益,专业开发更倾向于新建专业,样本院校中,中、西部地区有些高职院校仍处于扩张专业规模的初级阶段。高职院校发展成熟之后,则向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集中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专业或专业群是其发展壮大的方向,东部地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处于这个阶段。不同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规模不一、专业设置方向各异以及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情况不同,表面上看是因为高职院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实质上是因为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要与经济水平相适应。因此,不同区域高职院校间的专业设置差异,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导致的。
(二)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影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取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产业内部、行业内部知识结构的变化。不同地域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就不同,因此,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有很大差异。以电子行业为例,随着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行业更新换代令人瞩目,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电子技术的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集成数字化、智能化[5]。由于产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大量稀缺,为东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电子计算机专业也就在东部院校纷纷设立。相反,西部地区在电子计算机方面的发展程度较低,西部高职院校电子计算机专业设置就比较少。
社会文明程度、文化水平都可能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行业的选择也有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程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要高,人们在选择专业过程中不再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准则,出现了以个人兴趣爱好和公共服务为标准的多元化专业学习动机。东部地区在文化教育大类、公共事业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专业设置比中、西部地区要多就是受这一因素影响。
(三)专业预警机制影响专业调整效果
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开设或停止某一专业,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要求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参与[6]。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如果一所学校专业预警机制比较灵敏,则其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契合度就高;相反,如果专业预警机制不完善,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则有可能出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各高职院校之间由于当地政策引导程度不一、校企合作水平不同,以至于预警机制完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专业预警机制也是导致不同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
虽然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办学条件不同,高职院校间形成了发展差异,但差异不是差距,它是自身特色的表达。在承认差异前提下,高职院校应当找准自身定位,坚持优势办学,发展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间应加强相互交流,正视差异,取长补短,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协调配置,避免专业重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联系相当密切。与市场相对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最主要的目标。提倡高职院校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同时加强政府政策的指导,加大企业合作力度,完善学校专业预警机制,不断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高职院校实现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 东部地区:天津职业大学,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部地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西部地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②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学校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和路径。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
参考文献
[1][3][4] 郭雪莹,曹晔.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73-76.
[2] 蔺俊,冯晓峥.论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5):25-27.
[5] 王晓平,等,编著.职业发展概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耀华,曹晔.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5-8.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