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等。专业设置融入产业要素,学校要与地方政府互动,建立在产业部门挂职机制,开展产业项目研究,规划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融入行业要素,按照行业需求、行业标准、行业新技术要求实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要素,设备选择、物质环境、实训项目设计等方面要体现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职业氛围;课程建设融入职业要素,分析职业任务、职业能力、职业标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融入实践要素,创建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促进学生岗位实践多样化,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学生职业、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面向经济转型升级办学的重点是加强专业建设。本文认为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等,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是科学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破解与地方融合的壁垒,促进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推进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专业设置要面向区域经济,融入产业要素
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是1862年美国的《赠与若干州公有土地建立农工学院的法案》,当时美国在政策的保障下,产生了一大批“赠地学院”,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等专业,直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德国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分技术、经济、社会学三大类①,所属地区不同,则专业设置有所不同。1993年出台的《关于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决议》规定,专业设置要侧重工程技术专业,这也是符合德国制造产业的发展特色。在我国,国家示范院校中产业特征非常明显的高职院校多是围绕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的,如位于中国汽车城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按照汽车的试制、制造、检测、维修、物流、营销的产业价值链设计专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设48个高职专业,涉及种植养殖、畜牧兽医、林业、农业水利等专业门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物产集团,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服务现代流通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开设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为主体的22个高职专业。国际国内高职教育经验充分说明,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所谓专业设置融入产业要素,从中观层面上看,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时要充分考虑省域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合理规划与布局学校专业结构。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学校要走进产业规划部门,学校中层干部和专业带头人赴地方有关部门挂职,参与产业的调研和规划制定,开展产业活动分析和课题研究,全面了解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与战略规划,确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专业发展规划。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聘请20位政府有关产业部门负责人担任顾问,建立自动化与机电、商贸物流等六大产业委员会和相对应的产业学院,合作开展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重点专业建设等项目研究;2008~2009年学校共有8项成果列入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成为湖州市“两会”的核心材料。
二、人才培养要针对市场需求,融入行业要素
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的指向性具有行业特征,而不是针对个别企业。“订单”式培养固然可以解决个别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是不能解决行业的人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把专业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加以认识。日本教育家森有礼曾经说过,“学校行政上必须始终铭记的并非为学生而办学校,乃是为国家而办学校”②。他认为,创办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国家。也就是说,当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与国家发生矛盾时,即人才不适应行业要求或需要,学校利益就要服从国家利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或停办专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结构、布局和支柱产业的变化,需要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行业要素是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因此,“专业一产业”的关系是建立在“专业——企业”关系之上的,两者又是相互仿效的,而“专业——行业”的关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主办的高职院校,另一类是综合性高职院校。行业高职院校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人才培养凸显行业特色;综合性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先导,培养多种行业需要的人才。融入行业要素,~是要在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区域行业专业人才的近期和中期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二是建立行业专家加入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分析行业职业标准和新技术要求,促进学生适应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就业;四是构建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体系,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地建设要构建工作场景。融入企业要素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基地。追溯职业教育的起源——学徒制模式,即师傅在工作现场演示动作技能,讲授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学徒按部就班训练,当技术熟练时,师傅“隐退”,学徒开始独立工作。这种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是教与学的所有过程多在工作现场完成。然而,当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系统化技术的“学徒”时,单一的“工作现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柯林斯(Collins)、布朗(Brown)、纽曼(Newman)在研究新手转变成专家的过程以后,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认知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学的认知学徒制模式,这种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内容、方法、结构和社会③。按照这一理论,学生学习的概念、事实、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职业经验等内容,教学的建模、训练、反思和探究等方法,都需要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完成,这种情境的创设呼唤高职院校建立具有企业工作场景特征的实训基地。
实训中心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课程内容导向模式、物质环境模拟模式和工作过程模拟模式④。课程内容导向模式的实训中心主张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需要而设计,通常有多个实训室组成,设备有模拟和真实,可以满足专业某一类技能的训练;物质环境模拟模式按照企业车间的空间布局、环境装饰、设备陈列来设计训练场景,使学生在训练中体现一种工作真实场景;工作过程模拟模式是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实训中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工作经验。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捣墙运动”,就是按企业生产现场要求,把教室改造为生产车间,在服装、模具、制鞋、数控等专业引入企业先进设备、生产流水线和真实工作场景,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课内外学习任务均在生产车间完成。当然,不管哪一种模式,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的建设在设备选择、物质环境、教学项目设计等方面,都要体现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训练项目的技术含量,体现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体现企业的职业氛围,既要不同于研究性大学的实验基地,又要区别于中职教育的一般性实训基地。同时,基地的建设既要考虑教学功能,又要兼顾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多种社会服务功能。校外实训基地是服务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基地选择和建设上,企业能够代表行业的特征,能够提供多个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具有科技含量,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安全等问题,学校要提供教学设备,建立车间教室。
四、课程建设要贴近工作任务,融入职业要素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即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学科模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