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研究 吴建设 吴小懿      ★★★ 【字体: 】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研究 吴建设 吴小懿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8:51:34   点击数:[]    

式是以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划分课程门类,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划分课程门类④。前者主要是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后者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学科课程和任务课程的有机统一的综合体系,而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开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继承了学科型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体系课程到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转换并非是线性的演绎过程,而要打破学科型课程结构,新结构的课程体系来源职业岗位,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按岗位主要工作的范畴以及工作的主次和相关性,确定专业核心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体现从业人员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由此,需要设置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素质养成。要经常调研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了解职业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出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由于教学与工作的差异性,工作内容不能简单转化为教学内容,而是要在研究教育规律和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将技术知识和工作实践有效地结合,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作为一体的课程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能力。同时,课程建设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有本行业特定的职业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避免出现课程与考证“两张皮”的现象,使受教育的个体由自然人趋向和进化为职业人。

五、工学结合要对接职业岗位,融入实践要素

社会实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社会活动的总和。在职业教育中,按照实践性学习的技术哲学支持理论,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就是工作实践⑤。技术知识的学习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工作和学习的结合才是技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只有在与真实的物体、真实的工作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个体才能获得有效的技术知识。

工学结合融入实践要素,就是要求学校在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框架下,精选师生对接有产业未来意义的企业职业岗位。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形成对接机制。一是结合岗位开展企业调研,形成产业转型意识,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要求,结合课程教学,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开展岗位实践,丰富工作经历,提升教学能力。三是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提升科研能力。学生对接职业岗位,通过认知实践、项目实践、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提高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周月季”工学结合模式,一年级学生以实训周形式在校内工厂训练基本技能,二年级学生在校外重点企业以“双导师”的新学徒制形式开展生产工艺流程、工作管理流程等项目实训,三年级学生结合毕业设计带项目以准员工身份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实践能力要求的有机结合。

上述专业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是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对接点,并非是完全的对应关系,而是贯穿于整个专业建设过程。学校要找准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结合点,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合作方法创新、工学结合内容形式创新,着力解决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课程建设与岗位工作相一致等问题,推进校地、校企合作。

注释:

① 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193.

② 童翁.日本首届文部大臣森有礼的评价[J].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6,(2).

③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44.

④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9.

⑤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1.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世纪教学研究所2009年度重点规划课题“打造高职教育强省——浙江省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和发展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0907。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余波

  • 下一篇文章:论高职院校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 石筠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研究 吴建设 吴小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融入职业教育五要素研究 吴建设 吴小懿”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 ››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 ››高职学生创业的优势及软肋
  • ››把德育工作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
  • ››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
  •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 ››浅谈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研究 杨志...
  • ››关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因素的应...
  • ››试析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华旭明
  •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融入职业教育五要...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产业适应性差异...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中外部资源...
  • ››高职院校校长的基本特质探析 任君庆...
  •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若干问题...
  •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初探 吴凤
  •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
  •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抽样统计分析
  • ››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与发展策略...
  •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