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高等教育
   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 【字体: 】  
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8:49:52   点击数:[]    

同学科的人员、科研、教学,形成脱离院系、学科束缚的新的交叉学科的机制,这是我国高校真正发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交叉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在培育新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时,要采取措施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和渗透。可以通过成立跨若干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有利于交叉学科形成发展的平台机制,联合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加速新的专业方向的形成,并统筹多学科的学科资源、研究人员、教学组织,及时把新专业方向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内容,把实验设施和师资队伍调配定位到负责本科教育的院系中形成本科教育的有效力量。在这种平台机制中,围绕新的交叉学科的形成和本科教学资源的转化,专业师资力量和实验设施的重组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建立在高技术上的知识密集型交叉学科,没有对最前端知识的掌握和最新实验技术的运用,无论在科研创新人才和市场转化人才培养方面都难以实现。因此,为了培养真正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高校要理顺管理体制,要能够调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科研力量转化为教学力量,匹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发展前端的学者和实验条件,让本科生领悟生物学、医学与工程交叉融合的真谛,感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多学科交叉之下新方向层出不穷的神奇魅力。

3.基于科研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比较中美两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美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宽基础、广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比我国专业化、技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更强,未来职业发展的面更广。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医学、理工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的分支,就会有多少生物医学工程的领域,如此之多的领域,哪些是社会需要的难以确定,新领域、新技术的更新也非常快,这对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提出了挑战,对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要能够“为学生毕业后做细致而广泛的准备,不管将来是进入研究生院还是专业学院或是寻找工作”④。如前文所述,我国未来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兼顾学科科研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的双重需求,这也是各国生医工程专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正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其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描述中所说: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桥是无法站立的,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座建立在生物与工程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它的发展要求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在这两个领域里都要有深入的了解⑤。同样在未来发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技术研发和产业也是这座大桥的两根支柱,本科教育要在均衡建设两根支柱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我国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而言,首先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确立宽基础、多元化发展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的科研需求、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需求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需求。其次,建立适合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扩大通识教育的内容,加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比例,拓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引进理工科之外的经济、管理、商务类课程,为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非工程领域,以及在产业界从事产品从实验室到用户各环节的协调和管理等工作做准备。最后,强化本科教育中的实验、实习课程。加大对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所需的实验室资源的投入,增加实验课程在总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高校积极扩大校企合作,与有行业优势的生物医学工程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合作机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产业化有较多的认识和一定的适应产业需求的研究、开发、操作能力。

注释:

①邹慧玲等.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疗设备信息,2004,(4):2.

②邹慧玲等.美国优秀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模式探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3):458.

③孔旭.中美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比较[J].考试周刊,2008,(31):7.

④王平祥,李忠云.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71.

⑤What is Biomedical Engineering?[EB/OL]. http://www.bme.jhu.edu/undergrad/Introduction.html.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探析,景安磊

  • 下一篇文章:俄罗斯反思高校教育:把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多维视域下的大学教师信念研究,吴薇...
  • ››俄罗斯反思高校教育:把重点转移到...
  • ››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
  • ››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探析,...
  •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张忠...
  •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证研...
  • ››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
  • ››基于多元评价理论的辅导员职业准入...
  • ››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后期建设策略...
  • ››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养...
  • ››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