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建设活动、教师培育活动、师德教育活动等都不仅是“做给”村民看的,还承载着通过教育村小儿童来带动家长观念和村民群体观念转变、村落生活方式进步的潜在意图。村小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对村落文化具有辐射力、领导力与渗透力。基于国家文化发展的整体需要和村小的现实文化功能,我们有必要将村小的属性规定为“文化公益组织”,将之纳入国家文化事业系统来统筹建设。
(二)坚持学校布局与文化布局兼顾的村小布点原则
村小担负着双重职能——基础教育职能与新文化建设职能,只有两种职能不偏废,才有利于国家文化事业全局建设。在这两大职能中,基础教育职能是村小的基本职能,是村小赖以存续的生命线。村小的文化建设职能是依附于其教育职能基础上的。相对而言,文化职能是村小教育职能的延续,是村小影响村落风俗传统、村民素质、群众精神世界建构的体现。一个没有文化的村落是愚昧、原始、堕落的乌合之众,是村落走向衰败、退化、保守的直接原因,文化匮乏与贫穷是村落危机中最为可怕的一面。正是如此,文化建设又比学校建设要根本得多。同时,村小的文化职能在教育城镇化的大潮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毕竟“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城市学校也影响着社区的发展,但这种影响远不及乡村学校对农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6]。因此,政府要更好地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民族文化的职责,就必须站在国家文化全局的高度来思考村小布局问题。
笔者认为,在村小布点时必须坚持学校布局与文化布局兼顾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村小撤并问题上,国家首先必须保证每个村落都能够被周边某一村小的文化辐射到,即每个村落都在该所村小的文化辐射半径之内。当然,当前生源锐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直接决定着村小的办学命运,但生源不能作为学校撤并的根本依据,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参考依据。村小布局应优先考虑“文化区”建设需要而非“学区”建设需要:“文化区”建设的目的是保证每个村落都能够得到村小所承载的新文化的润泽,而“学区”建设的首要原则是充分考虑生源分布情况和方便儿童入学;“文化区”是相对固定的,一个村落、一个村民集中地就是一个“文化区”,而“学区”是移动的,教育质量的变化与控制可以带动“学区”的位移。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呼吁:在新一轮村小布局中,政府应该从“文化区”建设这一战略考虑出发,积极调整学校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尽可能建设在“文化区”心腹地带。同时,村小在建设中要坚持“精品”“小班”“小校”原则,以此来吸引附近生源入学,防止大面积学生转学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村小布局才能在保证每所村小生存的同时让每个村落都能够沐浴到村小这一新文化传播源的阳光。
(三)坚持将文化收益评估作为村小撤并的基本依据
村小撤并不仅仅是学校的撤离,更是文化的撤离,这是一个明显的道理。当前,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日趋强势,文化安全、文化保养、文化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事关国家、社会核心利益的焦点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文化收益重于其他收益的观念日渐为人们所认同。
就村小作为基础教育机构而言,它担负着对新生代村民进行知识教化、潜能开发、精神塑造的重任,其教育收益明显。但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这一任务,实现了所有适龄儿童“人人有学上”的目标,因此在保证“人人有学上”这一问题上村小职能完全可以为任何一所普通小学所代替。问题的关键是:在村落文化建设这一职能上,特定村小所处的“文化要塞位置”具有不可替代性,毕竟上学可以择校而村民无法随意地“择村”。为此,村小撤并之前不仅要考虑群众意见、儿童上学是否便利等一般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发展需求。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文化收益评估。一所村小对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村小与村落之间的文化关联性如何,村小对村落文化建设的贡献率如何,村小对村落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村小作为文化中心撤离后周边村小能否代为履行其文化职能,等等,这些就是文化收益评估的内容与指标。经评估之后,那些对村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的村小非但不可随意撤并,反而要通过教学质量,的提升来保障其存续;那些对村落文化建设影响不大且其撤并后留下的“文化真空”可以为周边村小所填补的村小可以考虑撤并。无论哪种撤并,教育行政部门都必须考虑村小撤并后的文化建设责任移交或转接问题,绝不能像当前这样,“学校一撤就万事大吉”了,确切地说,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失职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石城客.日均消失64所村校是沉重的提醒 [N]. 西安晚报,2011-12-25(2).
[2] 孙强,刘海宏.陕西“空壳”乡村学校调查报告 [EB/OL]. (2009-11-09)[2012-03-20].http://edu.hsw.cn/system/2009/11/09/050355098.shtml.
[3] 李令永.学校的文化功能: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22-25.
[4]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J].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
[5] 李新玲.没有书声的村子丢了魂 [N]. 中国青年报,2011-09-07(8).
[6] 蔡剑兴.乡村学校的社会功能定位思考.福建教研,2006(Z1):36-38.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