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 |
|
|||||
党的利益、党员利益、人民利益和谐论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48:34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实现利益和谐,其中党的利益、党员利益、人民利益的和谐更具有根本性。正确处理党内利益矛盾,加强党内民主,防止党内出现“既得利益集团”.在党内和谐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党的利益;党员利益;人民利益;“既得利益集团”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10)01-0077-04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党的利益若干问题研究”( 90108001101)。 【作者简介】龚先庆(1970-),男,湖北南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研究。 实现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马范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①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利益关系的集合体。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全体人民共事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核心内容。 在各种利益关系中,党的利益、党员利益、人民利益的和谐更具有根本性。执政党作为一个政治主体与社会主体,党组织、党员的利益与人民利益一样,都是一个客观存在。在党、党员与人民内部内存在着利益矛盾,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矛盾。正确认识与处理这些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一、妥善处理党内利益矛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在实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转型及利益格局调整,党内出现经济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党组织或者个人的利益要求、利益归属、利益动机分化为多元复杂的格局。党内的利益关系,包括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已经再也不能同战争年代或者计划经济时代类比了。改革深入发展、社会利益分化反映在党内,必然出现党内利益差异与利益矛盾复杂化的局面。应当正视这些利益矛盾:不同经济实体的党组织及党员之间的矛盾,雇工党员与私营企业主党员的矛盾,贫困党员和富裕党员的矛盾,在业党员和失业党员的矛盾,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的矛盾,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党组织和落后地区、非优势行业党组织的矛盾,党政机关党组织、党员同企业党组织、党员的矛盾,上级机关党组织和地方机关党组织的矛盾,不同地区党组织之间的矛盾,等等。无视这些矛盾,甚至拒绝承认这些矛盾,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关系的集合体,有利益关系就有利益矛盾。党内的利益矛盾是全党的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把这些矛盾夸大到威胁党的团结统一的地步,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处理和协调党内利益关系,增进党内和谐,必须明确妥善处理党内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一是绝大多数党员受益原则,即要尊重和承认绝大多数党员的合理利益诉求。党员既是党的组织细胞,是人民的一分子。尊重和维护党员利益,是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与条件。党的组织利益与党员个人利益应当是建立在法律规范和党章基础上的,是合法的利益,而不是党内小团体的特殊利益甚至非法利益、幕后利益。“共产党员不是清教徒,也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党员和干部要开展工作,也需要赋予一定的职权。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员和干部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也应该逐步得到改善。这些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是正当的。”②维护党员利益,特别是要让党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党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扰着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与养老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普通党员。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维护与发展党组织、党员的正当利益,形成履行党员义务与保障党员利益为一体的利益机制,这既是正确处理党内利益关系与利益矛盾的制度保障,又能对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二是统筹兼顾原则。明确党内利益分配格局,明确党的不同组织的利益边界,明确党员个人的利益范围。对于组织或者个人的正当的利益来说,应确立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利益越大,风险越大,惩诫越重的机制与理念,利益因权力的高低、责任轻重而存在差别。 处理和协调党内利益矛盾,必须处理好几个利益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在利为民所谋这个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上,实现党的利益与党员利益的统一。党组织、党员的正当利益应当维护与发展,党员利益与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党的利益为第一位;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以人民利益为第一位。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只有从利为民所谋这个高度出发,才能真正达到党的利益与党员个人利益之间的统一。二是正确处理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市场原则的关系。在处理党内利益关系的过程中,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调节经济利益关系,用党性原则来调节党内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党员关系,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突出强调党性原则。对于党员来说,必须以服从党性原则为第一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由党自身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从党的性质角度来看,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而也成为社会和谐的表率。从党的宗旨角度来看,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以党内和谐促 70进社会和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党内和谐与促进社会和谐是有机统一的。从党的地位角度来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同样担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党的地位决定了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导向,只有实现党内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党的利益与党内民主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党内民主是党的极为重要的利益。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提了出来,进一步明确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重大原则和重要举措。党内民主是党生存与发展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党内民主能够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战胜来自于党外的威胁。同时党内民主也是有效抵御内部威胁的工具,苏共多年执政却一朝亡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内民主名存实亡。如果没有健全的党内民主,就必然党政不分、监督缺位、腐败丛生,最终严重削弱党的战斗力,从而导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另一方面,党的利益是党内民主的前提与基础。“民主的过程是集体参与管理共同事务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能够继续下去,一定要形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利害关系。”③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并不能避免党的中央与地方组织之间、党的地方组织之间、党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对于这些矛盾必须以党内民主的方式来处理。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夯实党内民主的基础,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党员个人利益也与党内民主关系密切,因为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