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以此来建立与中国国家相吻合的中华民族的价值文化,实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抵制各种分裂国家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有增无减的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积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更好地做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不仅如此,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现代传播手段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推广我们的价值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增强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感认同具有很强的建构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概念。人们是在程度不等的压力、诱因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认同。”[11]现代国家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在当代中国,为真正起到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感的目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升国民的福祉,满足人们的政治诉求,积极探寻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成分,并不意味着这种建构仅仅通过空洞的宣传就能达到,相反,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是立足于坚实可靠基础上的引导、动员、强化,否则宣传会流于空洞的口号,最终的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现代社会个体自由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个体对自己的私人利益、权利诉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在现代生活中要通过自身功能的积极有效发挥来保障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让国民切实感到国家带给自己的切切实实的利益。一个不能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的权利保障的国家,要想使民众始终对其保持高度的认同感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现代国家必须大力推进法治,充分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利;完善各项民主制度,不断满足国民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的诉求;创造公平正义的框架,保障个体的机会平等原则;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现实的基础,进而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只有在国家利益与个体权利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让每个个体现实地感受到国家带给自己的福祉,才能够使个体自觉自愿地认同国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地位,它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个人的成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当代中国,要大力提升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规划和社会管理之中,将价值观念层面的要求转变为现实的东西,创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里,为每个公民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蕴,增强国民共属一体的感觉。民族文化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结在一起,是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个体的存在从来都是归属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的,特定的文化传统塑造着民众的性格、心理,构成了其认识自身和他人的基本思维框架。离开了共同的语言、历史,国家认同将成为无源之水。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将一个国家中哪怕是未曾谋面的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记忆性的社群”,进而“提供了一种道德传统,有助于表述我们生活中的一致性,使我们有义务来促进我们的历史中所有记忆和期望的理想,把我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前辈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代连结在一起”[12]。这种共同的记忆使人们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和希望的源泉。国家认同的维系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历史因素的支持,一个没有历史作为支撑的国家认同是难以维系长久的。也正因如此,历史悠久的国家自然特别关注将遥远的过去与当下紧密联系起来,而对于历史短暂的国家,例如美国,也尽力追溯自己的历史,将“五月花号”等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尽力加以开掘,以显示其民众共享“盎格鲁-撒克逊”价值理念的缘由。
积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将自己认同为炎黄子孙,将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节庆作为自己民族的风俗,将“龙”、“长城”、“黄河”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这些符号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人”特定的身份。在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中,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把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和自身的特色呈现出来,通过彰显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自我”,来强化中国人的“我们感”;通过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以此来凸显中华民族对“自我”的信心;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宣传中华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取得话语权,以此来凸显中华民族这一“自我”的独特魅力;紧密依托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力发挥民族文学、传统节日、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象征性符号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有益的历史文化符号资源呈现出来,并以特定的方式将符号背后的丰富历史意蕴挖掘出来,不断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激发其共属一体的想象。
最后,强调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现代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它必须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各个民族或族群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否则国家就会被各种民族认同的力量肢解掉。因此,相比起特定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应该居于首位。
当代中国,只有实现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而非对特定族群认同的统一,才能使国家认同获得稳固可靠的基础。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必须注重中华民族共属一体想象的调动。我们所要建构的应该是一种立足于各个民族基础之上,同时又超越了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为此,我们应该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我们首先要构建涵盖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概念和符号系统,实施‘文化包容’策略,决不能仅把中华文化符号象征系统界定在汉族文化的有限范围内,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形式和多重性内涵,要把少数民族的文化更多地纳入到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系统之中。”[13]因此,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语文教科书的编写,都不应该过度突出某个特定族群的刚性特征,这种做法只能导致自我内部差异性的强化。相反,我们通过对中华民族共有特征的强化(当然不是进行汉族特征的强化),可以突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的独特性,强化全体国民的“中华民族感”。
只有将中国感与中华民族感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为当代中国国家认同构筑稳固的心理基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西方认同理论研究与民族文化认同培育”,项目编号2009JJD720004;北京师范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发展培育项目“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成果之一)注释:[1][英]洛克,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02.
[2]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0.
[3][加]查尔斯·泰勒,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