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中国政治
   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关系探讨      ★★★ 【字体: 】  
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关系探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44:39   点击数:[]    

《庸言》第1卷第4期,1913年2月。
    (11) 戴季陶:《失败之革命》(1912年3月),桑兵等编《戴季陶辛亥文集(1909—13)》(上),香港中文大学;镫屋一:《民国初期における章士钊の议会主义政治论》,《史境》17,1988;黄远庸:《政党安在》(1913年1月26日);黄远庸:《游民政治》、《社会心理变迁中之袁世凯》(1912年11月21日),《远生遗著》第1卷。
    (12) 黄远庸:《平民之贵族与奴隶之平民》(1912年11月10日)、《三党合并论》(1912年11月27日),《远生遗著》第2—4页。
    (13) 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文集》第27卷,第29页。
    (14) 哀时客:《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第30册,1899年10月15日。
    (15) 梁启超:《变法通义》,《文集》第1卷,第8、10页。
    (16)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文集》第24卷。
    (17) 梁启超:《立宪法议》,《淸议报》第81册,1901年6月7日。
    (18) 梁启超:《雅典小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6卷,第8页。
    (19)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文集》第24卷:“一社会中必有才能学识崭然优出于其俦者焉。度量抽越,……此两阶级非有形而无形的也,非人造的而天然的也,此阶级之势力非常伟大、国家之生存发达往往赖之民选代议制、其目的固在得此阶级之人。然此阶级之人,仅以民选而得尽网罗之乎?是又不然。其人或前此久在行政机关有勋劳有阅历者,或为军人而尽悴国防者,或以教育等事业为其天职者,……或立身于实业界以指导国民经济者。”
    (20)(21)(22)(23) 梁启超:《莅民主党欢迎会演说辞》(1912年10月22日),《文集》第29卷。
    (24) 梁启超:《答礼茶花会演说辞》(1912年10月31日),《文集》第29卷。
    (25) 梁启超:《说幼稚》,《庸言》第1卷第8期,1913年。
    (26) 《国风报叙例》。
    (27) 梁启超:《鄙人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文集》第11卷。
    (28) 梁启超:《吾今后所以报国者》,《大中华》第1期,1915年1月20日
    (29) 《庸言》发行状况如下。发行期间1912年12月—1915年5月,共30期,第1—26期半月刊,从第27期变为月刊。梁启超主持1—24期,后来由黄远庸主持。起初依靠袁世凯支持的20万圆,按照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统合计划问世。发行量每期1万部,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商务印书馆与广智书馆作为代售处。
    (30) 这里面还包含湖南时务学堂时节的学生,周宏业。其实周和其他秦力山,范源濂,李群,蔡锷,李炳寰等湖南时务学堂出身的学生是民初梁启超的另外政治资源。
    (31) 梁启超:《政治上之对抗力》,《庸言》第1卷第3期,1913年1月;梁启超:《欧洲政治革进之原因》,《庸言》第1卷第5期(1913年2月1日)。
    (32) 梁启超:《政治上之对抗力》,《庸言》第1卷第3期,1913年1月。
    (33)(34) 梁启超:《宪法之三大精神》,《庸言》第1卷第4期,1913年2月。
    (35) 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文集》第31卷。
    (36) 吴贯因:《平民政治与众愚政治》,《庸言》第1卷第11期,1913年5月1日。
    (37) 选举科程中,盛行选举区及人口造作,代理投票,金钱买受等,甚为腐败。特别是国民党既有经验,而且富有地域基础,取得绝对有利局面。见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篇第1卷上,第181—187页;同上;梁启勋:《英国之政党政治》;周宏业:《论政党内阁》,《庸言》第1卷12期、13期,1913年5月16日、6月1日。
    (38) 梁启超:《一年来之政象与国民程度之映射》,《庸言》第1卷10期,1913年4月16日;吴贯因:《政治与人物》,《大中华》第1卷第9期。
    (39) 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庸言》第1卷第10期,1913年4月16日。
    (40) 梁启超:《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庸言》第1卷第14期,1913年6月16日。
    (41) 梁启超:《专说宪法案基础机关议》,《庸言》第1卷第3期,1913年1月1日。
    (42) 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版;镫屋一:《孔教会与孔教的国教化;民国初期政治统合与伦理问题》,《史峰》4,1990。(日本:筑派)
    (43) 严复:《说党》,《北京平报》1913年3月6日—5月4日,《思古谈》,《平报》1913年4月22,23日;《读经当积极提唱》,《严复集》(2),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0—333页。
    (44) 从1912年9月颁布整饰伦常令以来,大总统“复学校祀孔令”(13年6月22日)终于到了“祭孔令”(14年9月25日)达到了其顶峰。当时许多社会名流包括严复、梁启超、汤化龙等都参与了这次国会请愿。虽然梁启超,汤化龙署名孔教请愿书,但是《庸言》所载的一般文章对于孔教国教化坚持着不以为然的态度。
    (45) 这种反共和倾向在康有为“虚君共和制”与劳乃宣《共和正解》中已有显露。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台湾文海书局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6集,第141—146页。
    (46) 张东荪:《乱后之经营》、《学者之担负》,《庸言》第1卷第17、18期(1913年8月1日、16日)。
    (47) 吴贯因:《政党政治与不党政治》,《庸言》第1卷第11期(1913年5月1日)。
    (48)(52) 张东荪:《正谊解》,《正谊》第1卷第1期,1914年1月15日。
    (49) 张东荪:《乱后之经营》,《庸言》第1卷17期,1913年8月1日。
    (50) 梁启超的前揭《敬告政党及政党员》,《政治上之对抗力》。
    (51) 《梁任公与英报记者之谈话》,《年谱》,第722页;[美]沙培德:《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制衡》,《学术研究》1996年6月。
    (53) 谷种秀:《发刊辞》,《正谊》第1卷第1期
    (54) Timothy B. Weston, on. cit.
    (55) 圣心:《泣血之言》,《中华杂志》第1卷第5期,1914年6月16日;章士钊:《调和立国论》,《甲寅》第1卷第4期,1914年11月3日。
    (56) 撰述人《庸言》同人中排除政治保守化的康门弟子及严复,林纾等维新精英,只包含着梁启勋,蓝公武,吴贯因,张君劢,周宏业等,同时补充王宠惠,马君武,谢无量,杨锦森,张士一,陈霆锐,林测蒸,叶景莘。可以窥知中坚概念的变化。
    (57) 张朋园:《安福国会选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辑,1999。
    (58) 罗志田:《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与辛亥五四期间的社会思潮》,《新史学》第3卷第2期,1993。齐藤道彦:《五四运动史像再检讨の视点》,《五四运动史像の再检讨》,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6(日本:东京)。
    (59) 《梁任公不党之宣言》,《盛京时报》1916年6月27日。
    (60) 《汤和龙宣言不党》,《申报》1916年7月1日。
    (61) 守常:《新现象》,《晨钟报》1916年9月4日;圣心:《中国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11月12日。
    (62) 责公:《国竞与党争》,《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
    (63) 醉翁:《今日之政象》,《晨钟报》1916年9月27日。
    (64) 方一:《宪法会议感言》,《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
    (65) 秋水:《吾之所望于梁任公先生》,《晨钟报》1917年1月6日。
    (66) 他们在成长时期已接受维新派及梁启超的深刻影响,体会到改造中国现实的必要性。其中林志钧(福建东文学堂)、蒋方震(浙江大学堂)、黄远庸(南浔公学)、张君劢多数经历过一些学堂风潮及政治运动。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稻禾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126页。黄远庸:前揭文章。吴贯因:《我的学生时代》,《中华学生界》第1卷第7期,1915。
    (67) 这种精英意识已经从他们回国以前参与现实政局的想法中表现出来。他们在日本积极讨论社会改良与政治改良的先后问题,并得出重要结论:“立宪政治之行,不必定俟国民权利观念之发达,只俟其能反抗专制,其事已足。”因为一国政治,“无不赖之少数先觉之士主持而提唱之故”,“今日最经捷之方针,舍藉少数人之力,以鼓吹以运动,稍养其政治习惯以与政府抗外,舍此又岂有他道哉”。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下一篇文章:解放思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关系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关系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法人类学与现代法治
  • ››解放思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
  • ››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
  • ››董金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绩...
  • ››美国的“肯定性行动”及对中国社会...
  • ››学习型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论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 ››积极构建和谐文化为富民兴夔提供思...
  •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文...
  • ››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