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和谐文化的渊源 任何文化都有它的渊源,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文化之源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概括,有多种观点,虽然把“和”或“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观点尚没有达成共识,但至少都承认“贵和尚中,天人相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西方文化观念追求从斗争中达到和谐,强调突出主体与个性,强调一分为二;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从协调中达到和谐,重视对立,但更重视把对立变成非对抗性,所以强调群体性,既承认一分为二,又重视合二而一。 故宫里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平和,中和讲的是人与人的协调,保和说的是人肌体内部的协调平和。故宫三大殿名称正是对和谐的三层含义的准确概括,也就是要用和谐的思维去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肌体内部之间的三个层面的关系。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认为应该用“天人相与”的思维,与者相互也。《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只有拿出诚心,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本性;能发挥它的本性就是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那么就可以帮助天地之化育了,可以帮助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做到与天地并列了。也就是人与物应各尽其性,与天地和谐共存,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伦》)的道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道德原则和行为原则两个方面。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由此看来,忠信是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原则。对于忠如何理解呢?冯友兰先生在《孔子的忠恕观》一文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也就是说仁与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原则,孔子说:“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是孔子所说的有品位、有道德的人,因此,孔子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人自身和谐指的是适应社会并在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实现自我价值。它包括思想层面、心理层面、品格层面、人格层面、能力层面五个方面。思想层面主要强调处世中允恰当不偏激,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等;在心理层面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健康、乐观进取;品格层面主要强调的是公私兼顾,不损害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等;在人格层面主要强调肉体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层面主要强调能力得到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人的自身和谐实际上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 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认识,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这就是“礼”,所以《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是取得和谐的支点。礼提升到政治层面,就是法。礼是和谐思想的政治原则,从文化来讲,也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取得和谐,还必须有一个空间,《尚书》上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和恒四方民”(《尚书·周书·洛诰》),“用咸和万民”(《尚书·周书·无逸》),“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尚书·周书·蔡仲之命》)。孔子也讲“四海之内皆兄弟”。那时,国家的概念尚不清晰,世界的概念尚不存在,在当时人的感觉中,只要遇到的人、遇到的部落,都应该和睦相处、诚心相待,这成为后来国与国之间关系处理的原则。在人与人、邦国与邦国之间的关系处理中,会牵涉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各种事物有一定的空间,要允许各种事物让出一定空间,保持各自的差异,容许有不同。这就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的道理,也是实现和谐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成长在中国,所以其和谐文化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指导思想,也必然受到马克思主义中的和谐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谐社会,二是人的自身和谐。马克思时代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暴露出了许多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和谐社会,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1](P304)。在马克思那里,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自由人联合体”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也就是说,在这个联合体内,人的各种能力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但马克思的社会和谐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行,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和谐思想的一个来源。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构建 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文化不是建立在空洞的理论之上的,它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其立足点在于要解决人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生存空间、自然环境之间的一些矛盾,以求得在经济上共同富裕、政治上文明、人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在自然界和世界空间中和谐生存与发展。 (一)对“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的建设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憧憬着和谐社会,在1920年之前,先醉心于人人平等、个个自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新村主义;后则主张打倒一切强权,生产要件归社会公有,废绝私有财产,实行各取所需,并希望通过“无血革命”来实现“和乐至善”的“共臻盛世”。[2](P341)他希望通过这个办法能够使资本家“回心向善”,“助人而不害人”。“要联合地球做一国,联合人类做一家。”[2](P341)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希望用温和的手段,改造社会的弊端和丑恶,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生活和谐的社会。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感到这一切都是“理论上说的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3](P8)。从此以后,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理想。毛泽东认为,这个理想必须分步实现。第一步首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第一步完成后,再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认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一步应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是常常困扰着毛泽东的一个大难题。1958年的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同志设想的第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在人民公社里,实行政社合一,即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合二为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组织实行军事化,行动要求战斗化,生产实行集体化和家务劳动社会化。但是,事与愿违。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认为:连同大跃进运动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加上当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