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中国政治
   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字体: 】  
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44:36   点击数:[]    

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4]。这个结论是在毛泽东过世以后总结的,毛泽东并不认为人民公社化不好,所以他仍然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设计一个新的和谐社会。
    毛泽东在1966年的“五七指示”中,又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景象:全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使社会各行业之间的界线逐步消失;每一个大学校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综合体,实行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以此为消灭商品的途径;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亦工亦农、亦文亦武,成为“拿起锤子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能种田,拿起枪杆子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的”、“全面发展的亿万共产主义新人”[5],从而实现人们在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享受物质生活等方面的平等,想尽快消灭三大差别,想通过“五七”道路,建成一个平等、公平、完美的社会。但是,上述理想社会最终也没有实现,毛泽东在晚年还感慨道:除了所有制外,新中国和旧社会还差不多,既存在商品生产,又实行八级工资制,还有三大差别。毛泽东感到痛心疾首,死不瞑目。
    纵观毛泽东的和谐社会,具有四个特点,就是自由、平等、富裕、高尚。
    自由,是指没有强制,获得解放。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国家来讲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享有自决权;二是个人自由,主要指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而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从压迫剥削中解放出来,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6](P981)的自由。
    平等,指人民在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方面是公平的、均等的。平等的实现有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三种形式。政治平等是说人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各项政治权利,政权应当属于人民。经济平等意味着所有的人民都是社会财富的共同主人。它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将国家财富尽可能均等地分配给全体人民,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平等是指在所有社会关系中,人们在社会地位、声誉和尊严方面应当享受同等的权利。在各项平等中,经济平等、公平分配是基础,是平等的实质。毛泽东比较多地接受了农民起义中的均平思想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在经济总量较低的状况下,形成了人人差距不大但却共同贫困的状况,所以没有很好地解决经济平等的问题。
    富裕,是指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足。毛泽东早就有共同富裕的理想,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有必要“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7](P197)。
    高尚,是指理想社会的理想人格。毛泽东认为理想社会的人是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新人”。这种高尚的理想人格,有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二是全面发展。毛泽东在阐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就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7](P197)的思想。在“五七指示”中,则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兼及他业,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全面发展。毛泽东所倡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农兵上大学、五七干校,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良苦用心。自由、平等、富裕的追求,再加上高尚的情操,必然会塑造成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造就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8]这也是毛泽东对他的理想社会的又一种描述,这个描述确实充满着浓厚的和谐气息。
    理论向实际的转化一定要经过操作方法这一中介环节。毛泽东把他的理想社会付诸实践时,自始至终所使用的操作方法,从总体上讲,就是均中求富的方法。换句话说,走的实质上是一条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路子。在他看来,社会富裕和新人的造就,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通过公平分配刺激经济发展,最终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人。所以,毛泽东始终坚持计划经济而排斥商品经济,认为商品经济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造成不平等,使一部分人破产,使另一部分人发财。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就意味着允许不平等存在。
    邓小平同志坚持毛泽东理想社会的基本准则,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自由、平等、富裕、高尚的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又彻底改变了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操作方法,即改“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共同落后,共同贫困,我们吃了这个亏。”[9](P155)鉴于此,邓小平主张:“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P374)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邓小平在1984年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视,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9](P63)
    江泽民同志又深化了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说:“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首先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富,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10]江泽民还把先富后富的理论扩大到了地区间的差别去论述。确立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内容是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对西部发挥资本带动、知识带动、人才带动、产业带动和市场带动等多种带动作用;西部对东部提供清洁能源和原材料支持、生态环境支持、市场需求支持以及特色产业支持等;中部要实施工业高级化、知识化、生态化,起到连接点的畅通作用。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规划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首次将“和谐”放入到小康社会中,使小康社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江泽民把这个小康社会描述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1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并列的位置,使社会主义事业成为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局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他又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统一,他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这就把和谐社会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了。
    (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主要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德、智、体、美四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要得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董金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及现实启示

  • 下一篇文章: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关系探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法人类学与现代法治
  • ››解放思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
  • ››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
  • ››董金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绩...
  • ››美国的“肯定性行动”及对中国社会...
  • ››学习型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论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 ››积极构建和谐文化为富民兴夔提供思...
  •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文...
  •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 ››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
  •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文...
  •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季翻译经历考...
  •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
  • ››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思想的一次飞跃...
  • ››中国共产党对立法的影响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