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总题目下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邓小平继承这个方针,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强调现代化建设要注意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各种任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不能顾此失彼;各个方面都要综合平衡,统筹兼顾。他把统筹兼顾直观地描述为“两手抓”的方法。在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变化,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关系,也坚持了协调发展的思想。他提出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需要处理的“十二大关系”,明确论述了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他还继承了邓小平同志两手抓的理论,并把它发展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求“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21]。 胡锦涛同志认为: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重点突破。于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展成了八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按照这八个统筹处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就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就能形成东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就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能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就能做到既维护了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就能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样,就确实达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积极扩大推动和谐的主体力量 毛泽东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指明了力量来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毛泽东特别注重引导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早在红军时期就创造了一些关心群众工作的经验,如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官兵关系,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军民团结互助,共同御敌。还创造了一些化解不和谐因素的方法,如坚决铲除腐化堕落和叛变投敌的行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科学阐述了群众路线理论,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升到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高度。 邓小平认为调动积极性就是最大民主,他首先搞农村土地承包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随后又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先富带动后富的办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把判断改革的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概括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出了以广大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特别重视调动人民积极性。面对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变化,提出了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的理论创新的任务,论述了不以财产多寡作为判断先进与落后的价值标准,在邓小平同志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各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只要这些人“承认党的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也可以将其“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就使我们党增加了新的活力。他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其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3] 胡锦涛同志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他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 (一)传统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和谐以中和为最高境界,要达到中和,就应该采取中庸之道。朱熹对“中”的解释是:“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的意思,所以孔子主张采用“叩其两端”的思维方法,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分析问题要全面,做事要有分寸,要有一个度,这是传统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矛盾学说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两种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社会上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冲突是社会各种矛盾在文化上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22](p306)。但重要的要把这些对立的倾向化解为同一。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问,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互相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22](P90)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更强调选择或创造条件来寻找对立着的双方的联系点或共同点,促使矛盾转化,达到同一。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总结为对立统一规律,也重视矛盾转化的同一性。他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什么叫同一性呢?毛泽东说:“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矛盾转化的同一性就是毛泽东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 (三)发展是硬道理 毛泽东缔造了新中国,他特别重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他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号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建设。他说,中国是有6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过去人家看不起我们,因为没有贡献。“你有那么多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