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正 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取消党禁后,随着政治转型进程,台湾政党政治的结构演进也逐渐加速。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台湾实现了第二次政党轮替,学界多认为台湾的两党制已经基本成型。从形式上看确实如此。不过,台湾的两党制显然离稳定和均衡的两党制还有一定距离。 一、对立性的两党制 两党制政治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两个主要政党,这两个政党获得执政的机会相当均等,其它政党也存在,却基本没有获得执政权的可能。①有学者在分析台湾的政党政治时对两党制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制性定义,认为“两党制”有三个限定条件:存在两个主要的政党;两党轮流上台执政;轮流执政有选举的法律保障。②政治学理论大都认为,政党体制的核心是执政权问题,各个主要政党通过竞争性选举角逐执政权。所以,两党制的核心特征是两个政党“轮流执政”。 台湾政坛目前在形式上确实呈现出两党制的格局。民进党自1986年成立以后,其支持度就一直在缓慢上升,成为台湾政坛主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国民党垄断政治资源分配主导权的局面逐步被打破。2000年国民党失去执政权,民进党实现了第一次政党轮替。在民进党执政八年过程中,台湾两个最大的政党国民党和民进党均开始了内部整合。由于泛蓝和泛绿内部的支持结构同质性非常高,两个大党快速地排挤了各自阵营内部的小党,亲民党、“台联党”先后泡沫化,目前在台湾政坛上已经难以发挥实质性的影响。在制度安排上,随着“立委”选举并立式“单一选区两票制”的推行,小党的生存仅有理论上的可能性。2008年,民进党下台,台湾实现了第二次政党轮替,形式上更加强化了“两党轮流执政”的基本态势。 但是,说台湾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和均衡的两党制,则言之过早。在唐斯的模型中,两党制大致可以分为趋同性的两党制和对立性的两党制。③趋同性的两党制主要存在于意识形态④对抗不是特别激烈的国家与地区,投票人偏好使他们的分布是以意识形态光谱的中央为中心的正态分布,两党的诉求向中间靠拢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相反,如果投票人倾向于在意识形态的两端附近集中,政党就不会轻易向中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比较极端的政党诉求。⑤相比较而言,趋同性的两党制比较稳定,轮流执政造成的冲击不大。萨托利认为,“轮流执政”只能意味着两个大党之间的差距足够小,或者说有足够的信誉,可以期望在野党有机会把执政党赶下台。⑥这种情况一般在异质性比较小的社会中更容易出现。对立性的两党制属于不太稳定的两党制,轮流执政可能伴随着激烈的冲突。不幸的是,台湾的两党政治基本上属于后者,选民在意识形态⑦两端集结的现象比较明显。所以,时间推移和选举实践的增加并不一定造成趋同性的两党制。⑧ 台湾的两党制从目前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两个大党坚持意识形态的强度不同。民进党有较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将“台独”理念和政策作为价值诉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而言,国民党的意识形态色彩较淡。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民进党在政治动员中更强调对抗性。其次台湾的两党制目前还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台湾的两党制是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环境中发展而来的,现在过渡阶段并没有结束。自90年代以来,国民党进行了持续的转型,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该党的转型包括了价值的重新建构以及组织的再造。正是因为两个大党之一的国民党还处于剧烈变化当中,所以台湾的两党制也不可能稳定。其三两个政党都有相对稳定的支持群体(基本盘),这一支持群体与政党形成了共生关系,使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诉求的硬度增加。不过,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两个政党的基本盘也存在着缓慢的变化,呈现出“蓝消绿长”的态势。⑨其四在台湾的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大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民进党与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差异是两党区隔的重要方面,两党围绕着大陆政策进行的角力也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同时,随着台海局势的变化以及大陆对台海格局主控能力的加强,大陆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会日益增加。 在对立性的两党制中,如果意识形态两端的力量势均力敌,在遵守民主规则的前提下,也有可能出现对抗性平衡,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一般而言这种平衡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就台湾社会而言,这种平衡的打破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两个政党价值系统的建构及其对台湾民众价值认知系统的影响。这关系到这两个政党是否可以与台湾民众的价值诉求相吻合,以及能否取得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两个政党均是围绕“台湾主体性”和“台湾主体意识”建构自己的价值系统。不过相比较来说,国民党的“主体意识”诉求集中于经济发展层面,强调“以台湾为主、对台湾有利”,而民进党则聚焦于“国家认同”层面,强调将“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主权”相联结,建构起完整的“台独”论述。未来哪一个政党的价值论述可以成功改造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哪一个政党就可以打败对手成为主导性政党。 二是两个政党组织动员能力对比变化。自90年代以来,国民党日益向选举机器的方向发展,和民进党的同质性不断加强。但这不意味着这两个政党没有区别。国民党比较擅长打组织战,而民进党主导议题的能力非常强。一般而言,政党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动员模式,与该党在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现在政党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以及政党对当前形势的基本判断都是有关系的。国民党偏重组织的动员模式与该党在威权时期经营地方派系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民进党偏重议题的动员模式与该党利用理念进行政治动员的历史记忆有关。不过,政治动员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动员模式的延续与否取决于该模式的有效性。目前国民党由于手中的资源越来越少,偏重于组织战的动员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如果未来国民党在动员能力上不能提高,发展前景堪忧。 在对立性的两党制中,冲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两个政党来说,由于支持者主要集中于意识形态两端,所以无论是哪一个政党上台,其政策都难以使另一个政党支持者满意。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政策导向的投票行为是比较少的,而意识形态导向的投票行为反倒是主流。目前台湾政坛上出现的诸如民进党抗争的“焦土政策”、为反对而反对的政治行为以及选举中对敌对阵营进行的人格谋杀等,在对立性的两党制中均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这种两党制很难将政治引向良性发展的方向。 二、台湾对立性政党政治形成及强化 台湾对立性两党制的直接原因是政党认同的两极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政党认同两极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所谓“政党认同两极化”,是指在台湾社会的政党认同光谱上,民众的支持分布于国民党和民进党两端,整个社会的政党认同取向呈现出双峰分布的特点。在竞争性选举的情境中,选民支持呈现出的双峰分布态势决定了政党政治的基本样态。以政治人物的行为风格与支持群众认同之间的关系为例,支持群众的分布态势甚至直接决定了政治人物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⑩如大家所见,台湾政坛上政党斗争的异常激烈,基本上每次选举都是生死之战,与这种对立性的政党认同是有关联的。 台湾社会政党认同两极化格局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受到威权时期历史记忆的影响,也受到政党和政治人物论述建构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政治人物对历史论述的建构对政党认同的形成所起作用相对较大。它为历史记忆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支持民众相信的解释,同时也为选民的情感依托寻求到了理论化的形式。台湾政治人物据以进行论述建构的质料主要是两类矛盾:族群矛盾和统“独”矛盾。 从学理上说,族群的特质存在于群体的身体、语言、历史、宗教与民族性中,所有的这些面向均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