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工作就是全面建设政府的反危机能力,尽快创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危机控制系统”。
2、关于“危机控制系统”的初步构想
反危机是对危机的反应。反危机行动贯穿危机发展过程的始终。危机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运动规律。相应地,反危机也是一个过程,由前后相继的一系列阶段组成,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反危机策略、措施、机制和组织结构,它们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危机控制系统。
现在,我们还拿不出创建危机控制系统的“实施方案”,只能提出关于这一系统的“初步构想”,主要是该系统必须具备的基本机制及其功能。危机控制系统的“特性”决定了,该系统应包括预警子系统、决策子系统、防范子系统、化解子系统、镇压子系统、善后子系统,以及多级控制机制和适应机制。
预警子系统
由于有效的反危机行动离不开及时、准确的情报,所以危机控制系统必须拥有“预警子系统”。该子系统负责收集、储存、分析情报,并定期向有关决策机构通报。这一子系统要自成体系,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实行“条条化”管理,确保信息渠道通畅,坚决杜绝“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之类的事件发生。为了保证工作效率,该子系统应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设备,并开发专门技术知识。
决策子系统
同样,由于有效的反危机行动离不开及时、正确的决策,所以危机控制系统必须拥有“决策子系统”。为了提高效率,决策子系统应该提前作出应付各种危机的预案,建立“反危机预案库”,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更新“预案库”的内容。该子系统还要拥有一套科学的危机处理决策程序,并及时吸收决策科学的最新进展,不断改进这一程序,以确保并不断提升政府的反危机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防范子系统
危机不是“无源之水”,不会没有任何预兆地从天而降。危机的孕育和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可观测的,而且这些条件的形成也需要时间。设计合理、运转良好的预警系统,可以预测潜在的危机,使控制系统在危机尚未形成之前就采取防范措施。“防范子系统”的功能就是确保危机控制系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化解子系统
危机一旦突破了防范子系统,就从潜在的危机变成了现实的危机。此时,危机控制系统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化解危机,控制事态,防止危机持续恶化。现实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走完生命的全程,有许多危机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还有许多危机在发展过程中就被及时化解了。这就是“化解子系统”的功劳。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化解危机的努力同时来自政府和社会。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要由政府来处理,政府也没有能力处理所有的危机。任何社会都会发展出一些化解危机的机制,社会越是成熟,这类机制也就越是发达。实际上,许多危机都是由社会自行处理或解决的,根本无须政府插手。
市场、自治性组织、企业制度、大众传媒、法院、人大、政协、游行示威、集体上访等等,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于解决分歧、冲突、危机的手段和机制。它们在政府和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了一条广阔的“缓冲带”,化解冲突,缓和危机,从而有效地减轻了政府承受的压力。在政治学中,它们被形象地称之为“安全阀”。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现成的社会基础设施来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18]
镇压子系统
当危机突破了“化解子系统”的防线之后,危机控制系统就要启动“镇压子系统”了。维护政权的最后一道警戒线是暴力!马克思主义者都深知这一真理。
为了对付大规模的群众性暴乱,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足够规模的暴力机器。这台机器应具有强大的机动能力,可以随时随地出击,并能有效地对付各种群众性暴乱。[19]
善后子系统
当防范和化解措施都无能为力的时候,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如果“镇压子系统”可以保证政府度过浩劫,那么政府或危机控制系统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危机的善后处理。“善后子系统”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以尽可能小的代价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进行社会重建,使国家尽快恢复原貌。
多级控制机制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使是一个省,也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必须建立多级的危机控制机制,各级政府分别负责自己辖区的危机控制,以便把隐患尽可能消灭在基层,把危机尽可能控制在局部地区,防止扩散,避免地方性危机演变成为全国性危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决不能把反危机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央,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央无力担此重任,还因为处理全局性危机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处理各个局部性危机的成本之和。因此,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控制危机,不仅是必须的,也是效益最佳的危机控制策略。[20]
适应机制
当今时代是急剧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危机也在变,因而反危机措施也要随之变化。
没有一成不变、始终有效的反危机机制。要想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有效地控制危机,确保长治久安,就必须随时改进危机控制系统,探索、创造、发展新的反危机手段。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具备适应能力或创新能力,根据变化的环境,更新反危机策略,赢得政治稳定。这是处于巨变时代的中国最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如果用控制论的术语来表述,适应机制就是危机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
六、长期考虑:值得注意的几个重大问题
本项研究不是“学究式”的格物致知,而是“经世致用”的学术实践,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理解一场已经发生的事件,而是要探索防止同类危机再度出现的对策,寻找走出“掠夺—清算循环”的途径。为此,在本报告即将结束之际,再次回过头来,围绕经济增长、政治腐败、政治稳定、体制改革、长期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对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一番检讨。
1、我们能打破“掠夺—清算循环”吗?
我们能打破“掠夺—清算循环”吗?这一问题的另一种等价的提法是:中国的腐败还有治吗?
有上百种关于“腐败”的定义,但是对于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有一个定义最容易接受,那就是“腐败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21]实际上,腐败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也不仅仅属于我们中国,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曾经根除过腐败。它是公共权力的副产品,凡是存在公共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
但是,我们今天面对的“腐败”却与众不同,它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腐败。所谓“特定环境”具有明确的内涵,它是指一种国家政治生活状态,其基本特征是: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过渡的转型时期;实行实质上的一党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党;实行严格的新闻、出版管制;严格限制公民结社,基本上不存在独立的社团组织,也不存在独立的有组织的民间集体行动。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产生的腐败特别难以治理。
抽象地说,遏制腐败就是要制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也就是要对公共权力进行制衡。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或者来自社会,或者来自政府内部。人类的社会实践表明,有效的社会制衡,是政府内部制衡得以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反腐败的关键就是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呢?老实说,谁也拿不出手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人们会说,采取以下措施肯定有助于遏制腐败,甚至还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合理干预;适度开放舆论,启动舆论监督机制;适度放开结社限制,让组织起来的公众监督政府,加强社会对政府的权力制衡;提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