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变,即确立综合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旨在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活的同时,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结合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特征,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发展的需要。新世纪全球新的综合发展观是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寻求把国家发展的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方面是指廉洁、高效的政府,有效的法律体系的司法系统,组织良好、有力的金融体系,良好的社会安全网;人类发展方面是指教育发展、科学和技术发展,传播知识,为落后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地区提供了可能性;物质方面 是指提供清洁用水和排污设施,提供充足可靠、价格适当的能源,提供便捷的道路交通和通讯系统;战胜人类贫困,为广大社会弱势人群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21世纪新的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其目标是扩大人们的就业机会、增强人们的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其手段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向21世纪新的发展战略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战略,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战略;不是一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而是追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战略;不是一个仅仅寻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而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的发展战略。 具体而言,我国发展目前面临三大机遇,一是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二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三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我们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挥结构效率的动力作用。但如果不对国内传统的发展观做出调整,并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高消耗、高污染、收入差距和地区差异拉大等问题,就有可能在新时期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概括而言,要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 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是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胡鞍钢:《地区与发展》,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资料。 周天勇,《论科学发展观》,载《光明日报》2004年6月1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国家统计出版社,2004年。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法)佩鲁 著:(张宁 译)A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