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结果,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只有做到协调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第三,这一科学发展观从价值目标上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所期望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实践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条件 发展观的演进总是以特定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条件为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也是直接相关的。改革初期,多数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发展观是“以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为中心,走欧美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唯资本积累、政府计划分配资源和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强调进口替代式的发展,强调非均衡对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到90年代后,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均GDP虽然增加了,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却拉大了;工业化程度提高了,但由于依靠牺牲农业来推进工业化,农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城市化程度提升了,城镇失业率却上升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被长期忽视,知识和技术的进展缓慢;重发展,轻治理,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渐进改革强调政府计划主导和集中发展经济,导致政府机构膨胀,政府权力扩张,滋生腐败;国有经济改革步履维艰,金融体系坏账趋增,内部资源分配效率低下。 针对后发展经济所出现的问题,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观重新反思,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 :1、发展应当是一个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的过程,它包括人的身体、技能和智能等素质的提高,适度的失业率,收入和发展差距的控制,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等,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2、重新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损害和忽视农业的发展,会导致工业化进程条件恶化;3、提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推动理论,认为经济持久和节约资源地发展,决定于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进而关键的是要加大教育等人力投资的比例;4、生态环境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总结二战后发展在损害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训,提出了可持续和安全的发展理论;5、认识到改革开放和市场一体化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经济发展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城乡、就业、产业等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质量得到改善,比如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人均GDP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GDP从1978年的5689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16694亿元,GDP年均增长率达9.4%,增长了20.5倍,人均收入达到了109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中公布的数据计算:在1980-1995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1.1%和8.2%,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率高出6.5个百分点。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1122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22053亿元,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8904亿元,25年财政收入增长了16.7倍,支出增长了19.7倍。 但世界银行和克鲁格曼在赞扬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同时,渐进改革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和市场化改革中各项体制的兼容性问题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富差距拉大。根据世界银行报告,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历了两个收入差距扩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5-1993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低于部分价格开放后的工业品价格涨幅,城乡贸易条件恶化。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上升到1993年的0.42,成为世界基尼系数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World Bank,2003)。第二个时期是1997年到2000年后,由于部分开放了农产品价格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2000年后才有所缓和。 (2)地区差距拉大。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社会分化和地区分化。从经济总量上看,1980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总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198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为50.2:29.72:20.04,1990年三者比例扩大为51.5:28.26:20.24,到2000年该比例扩大为58.86:24.58:16.56。 (3)经济发展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经济总量虽然只占世界的4%,而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去年我国创造的GDP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竟消耗了全球48%的水泥、27%的钢铁、35%的铁矿石、20%的铝和铜,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与牺牲环境。200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1.58万亿元,消耗能源约16亿吨煤、2.5亿吨石油、2亿多吨钢材、8亿吨水泥。我们对资源的消耗量大于GDP总量比我国多两倍的日本(石油除外)。 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耗大国,石油和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石油探明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 ;在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3.7亿千瓦,而日本只有2.2亿千瓦却创造了4倍于中国的GDP。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8个;中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中;中国的国土荒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 基于以上问题,王梦奎撰文将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归结为四个原因,他认为:第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各方面的需求也比过去高得多,并且日益多样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逐步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性。现在提出的许多问题过去提不出来,提出来也解决不了。过去那种基于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第二,体制环境的变化。现在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是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问题。过去那些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经济体制改革初始阶段所产生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第三,20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或者加剧的。新的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说,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来的。第四,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发展方面还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才能趋利而避害,在更高的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