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基本经济
   杨承训:《公有经济:科学发展最有力的所有制根基——与吴敬琏商榷》      ★★★ 【字体: 】  
杨承训:《公有经济:科学发展最有力的所有制根基——与吴敬琏商榷》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27:50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形式的规律正在强制地为自己开道,惩罚违抗者。以科学发展为综合特征的现代先进生产力客观上选择的是最适合其本性的优化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微观基础,发挥出日益强劲的引擎作用。那种要“尽快消灭国有制”的观点损害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必须矫正。中国经济学人应当用大量事实解述公有制的优势,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公有经济优势;私有化


马克思说过:“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支配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们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并在后边这句话的注脚中特地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经济规律“是一个以当事人无意识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 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并且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如果说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经过多年实践反复证明的现代生产力的综合特征,那么反复出现的大量事实(安全、节约、宏观调控、社会公平与和谐等)同时证明:经过改革优化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乃是适合这些综合特征最好的经济形式和最有力的支柱。实践胜于雄辩,不管人们主观意愿如何,不管吴敬琏先生如何赞颂科尔奈“尽快地消灭国家所有制”的战略 ,客观经济规律还是“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我国现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运动总是选择公有制作为它最重要的根基和支点。面对长时间的亵渎和丑化,现在是到了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大量事实为依据,肃清新自由主义负面影响,理直气壮地论述公有制优势的时候了。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综合要求
 
人们经常说,衡量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的是非得失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毫无疑义,这是绝对正确的。问题在于怎样全面理解和运用它,而不致走向片面化曲解。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有一个最重要的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到社会实践中,就是生产力标准(列宁称之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具体到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主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应当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些标准呢?邓小平特意加上了“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重要定语,就是必须从整体上、从生产方式的联系上把握这个标准,而不能使之片面化、孤立化、绝对化。第一,不能仅看一时的经济效益,还要看长期的效益,特别是企业的发展后劲;第二,不能仅看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的效益,还要看它的社会效益和对全局的影响,包括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不能仅讲某一时段的效益,还要看大的历史阶段的战略效益;第四,不能仅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生态效益。不然的话,就会变成近视和庸俗,例如认为能赚钱就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甚至有人荒唐地主张发展“妓女院”、赎卖毒品。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这就要求全面系统地理解和运用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
自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我们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升华,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改造和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概括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同原来理解的单纯追求GDP和产品数量的发展生产力要求有着重大差别,丰富了生产力标准的内涵。
在这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时代的特点出发,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继而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就再一次升华了对经济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现代先进生产力综合特点的认识、对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
从人与物的关系上突出了人的核心地位,即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为劳动群众谋利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就更加鲜明地凸现了人是生产力中具决定性的力量,以高素质的劳动者及其创造性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首要特征,而不能见物不见人。
从经济因素和经济资源的横向联系上突出了全面协调,把握不平衡——平衡之间的矛盾运动,更好地在各个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实现良性循环的合力,防止和克服经济社会各种失衡状态。这就要更自觉地运用好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耦合,尽可能地减少重复建设、结构失衡、市场无序、管理乏力等各种社会浪费,把多层次的科学管理纳入生产力的综合要素。
发展时序上突出可持续性,统筹短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辩证关系,克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短期行为,注重人的安全,防范国内各类风险,涵养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后劲。这就同单纯追求速度、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和生产观区别开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乃是人类发展的一条新的规律,也是现代生产力的一大特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资源匮乏的大国尤为重要。我们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又丰富了社会主义节约规律。
从对生产力运行轨迹的认识上突出了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集成,尤其把“第一生产力”、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提到“中心环节”的地位。就是说,先进生产力的标准不但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自主创新推进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超越了片面强调个人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老观念、老模式,而以综合效益来权衡生产力的优势,扩大“效率”的外延。
发展的目标上突出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性,力求实现整体良性循环,即经济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与社会的循环、经济社会与自然界的循环、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循环。上述四大循环都是整体经济社会的子系统,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影响和制约,矛盾错综交织。如果其中有一个循环或子系统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偏差和障碍,就有损于整体良性循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它体现了现时代各国发展共同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殊规律的统一,其精髓在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真正走向良性循环的经济。
我们全面深入地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升华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善于把握现代先进生产力综合集成的特征。这是决定中国经济制度安排的重要前提。

公有制经济最适合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必然选择它最适合其基本特征所要求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如果对照近几年发生的事实,就可以发现:最能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恰好是公有制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辅助力量,完整地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形成了一股贬低、诋毁国有企业的风潮,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如一些学者散布国企“冰棍效应”(即自然融化,赶快卖掉或送出去),刘小玄先生宣判“国有企业的财务利润基本上是围绕着零而波动”,“唯一的方式是寄托于企业的民营改制”(即“私有化”) ,吴敬琏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县域保险:透过现象看本质

  • 下一篇文章: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杨承训:《公有经济:科学发展最有力的所有制根基——与吴敬琏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杨承训:《公有经济:科学发展最有力的所有制根基——与吴敬琏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二)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一)
  • ››拆迁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三)
  • ››浅谈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 ››坚决支持国企产权改革,坚决反对掌...
  • ››十一五规划中的改革重点
  • ››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
  • ››李嘉图与詹姆斯·穆勒和马尔萨斯
  •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
  • ››杨承训:私有化必定是非均衡的历史...
  • ››杨承训:《公有经济:科学发展最有...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