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县域保险是个新名词,权威人士给出的定义是:县域保险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保险。而县域经济的一般解释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相较于县域经济的定义,县域保险显然要单薄得多,仅仅给出了个地域概念,“中心”、“纽带”、“腹地”,这三者谁轻谁重,谁是发展重点、谁是管理核心,以及功能、作用及社会意义,急需各方面的诠释。 一是县域保险是否等同于农村营销网点。农村营销网点搞好了,县域保险就上了台阶,当前,许多保险公司对县域保险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的。从媒体大量报道的县域保险方面的先进材料看,都是如何做大做强农村营销网点的;理论界研讨县域保险数字例证,也是大量引用农村营销网点的发展成果(正因为如此, 由于财产险营销网点的不普及,当前实证分析县域保险主要侧重于寿险业)。其实,农村营销职场,只是保险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做大业务规模和利润规模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的保障水平,只能说是商业保险公司做大农村营销职场的顺手人情,并非保险业的本意和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出发点。显然,从县域经济派生出来的县域保险内涵,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农村营销网点是企业的具体经营行为,量化就是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而县域保险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就象电脑大卖场的面积再大,与是否掌握着IT核心技术并不相干。农村营销网点做得再好,如果无助于农民的基本保障问题、农业风险问题,那也别期望着政府能给出多大的政策。 二是县域保险是否等同于“三农”保险。县域经济只所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其核心还是借助其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在县域中(地级市的郊区也存在)。所以说,政府对县域保险的理解、社会对县域保险的期待,眼光首先紧盯着“三农”保险。县域经济实为民生经济,那县域保险也应为民生保险。政府能力有限、财政支持不够,希望借助商业保险,解决困扰农民的医疗、养老以及种植业的损失问题。作为保险监管部门,大力提倡县域保险,也是想为县域经济出把力,只有把“三农”保险做上去,才能凸现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才有足够的资本争取政策支持。 三是县域保险是否等于政策保险。不清楚县域保险的主体----农村居民是否听说或是有兴趣去了解县域保险。设身处地想,如果我是农民,我希望保险能为我带来什么?是投资还是理财?显然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收入,虽然这两年所提高,但远没到有闲钱去作资金运用。帮助解决医疗、养老问题,帮我解决天灾人祸、农作物欠收问题才是农民对保险业的最大期待。其实,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也不是什么高深的话题,50年代的农民就会购买农作物和耕牛保险了,只要有合适的产品和政策引导,让农民真正有利可图,农民接受保险的意识还是很高的(学生平安保险就是明证)。换句话说,如果农民手里真的有钱的话,那什么事不能解决,还要将希望寄托在保险身上?举个最明显的例子,新型医疗保险的蓬勃发展,是因为各级政府出了钱;种植保险萎缩,也是因为政府没有拿出钱(目前上海试点初见成效,还是因为上海有财力)。如果农村居民将县域保险等同于政策保险,属情理之中。 从以上简要分析看出,保险公司、政府或监管部门、农村居民,这县域保险的三个主体之间,本着各自的需要,对县域保险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失之毫厘,则有可能差之千里,这是疑惑之一。 疑惑之二,县域经济也好,县域保险也好,是相对城市经济、城市保险而言。县域保险的定义中,“以县城为中心”,我的理解,这“中心”是管理的中心,绝对不能理解为保险的中心,保障的中心,道理很简单,再穷的县城,也比其乡村富有,保障再高的农村,也高不过其政府所在地县城的公务员、国有垄断企业员工。如果为县域保险制定优惠政策,那地理范畴的界定,也有几个问题。 一是经济发达的县,有没有必要提县域保险?就拿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阴来说,江阴虽为一县,人口不过115万,但是经济各类指标别说人均数字远高于西部省会城市,其经济总量更让许多中部地级市望洋兴叹。2003年,江阴的寿险保费达到9.8亿元,而西部的省会城市贵阳为7亿元,西宁仅为3.5亿元,仅就数字看,江阴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绝对是贵阳和西宁城市居民的数倍,如果要谈保险的迫切程度,贵阳、西宁要高于江阴。可以说,仅仅从保费的数字看,江阴的县域保险已经是全国绝对领先,但从广大农村人口的保障看,江阴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成功实施,更让各方关注。 二是中心城市的辖区,有没有必要提县域保险?这几年,许多城市为了作大盘子,将周边辖县拆拆并并,改头换面化“县”为“区”,将“村”改为“街道”,实际上,种田的依旧在种田,打工的还是在外打工,这种辖区的保险业务,该不该也纳入县域保险的范畴?可能有人会提到,既然县域保险存在这个问题,那县域经济又是如何解决的?县域经济的中“农民”,其界定很直接,就是看你有没有田地,各级财政免除农业税以及实行种粮直补,不是按人头算、也不是按户分,而是直接以农田面积来测算,种多少田,免多少税,补多少钱。只是怕县域保险没有这么简单。 三是十分贫困的地方,有没有可能发展县域保险?县域保险的主要内容和农民最为关心的内容如大病保险、养老保险,都是建立在前期的投入上。特别是养老保险,没有保险理论上的风险补偿功能(人人都会老,人人都需要保险),其本质不过是资金的管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差额,最多就是资金运用的增值部分(还要扣除保险公司运作的中间费用)。许许多多养老问题、大病医疗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农村贫困人口,即使是保险公司将费率降到最低,不提取任何费用,千千万万的农村人口还是买不起保险。据调查,约占全国农村人口1/3的四类地区,2003年人均收入为1183元,再扣除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有734元。这734元,农民要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尚有困难,投保商业保险,又能从何说起?而城镇医保,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6%,个人只需交纳2%,单位占了大头。 四是县域保险是否涵盖农民工?上亿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其面临的意外伤害风险、医疗问题以及养老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到今年5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人,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北京市劳动局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在京外地建筑施工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工伤、医疗社会保险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6%。另一项统计数字是,1998年以来,进京务工人员因工负伤和死亡的有9600多人,占全市工伤总人数的20%发上。农民工都是青壮年,在城市从事的行业又多处于最危险、最劳累,也是最需要保险保障的行业,尽管去年以来,一些大城市相继发布规定,要求将农村工的医疗保障纳入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中,但是在农民工欠薪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我们还能期望唯利是图的企业主会依据政府一纸文件,大发慈悲为农民工提供保险么?虽然农民工的户口本地址在农村,属于县域保险的范畴,但是在广东打工的农民有个头痛脑热的,能顺利在河南老家申请给付么?依我们商业保险的运作水平,目前无法实现。县域保险重点内容,农民工保险,保险公司又能给出什么高招? 以上几点疑问,是县域保险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正视的问题。保险公司参与发展县域保险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是实现保险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服务县域经济的需要?如果不能做出响亮的回答,商业保险服务县域经济将是一句空话。至少在发展初期,鱼和熊掌不可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