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对症下药。 当然国有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最关键的又是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就要改革、优化干部制度,选准、用好、激励、保护优秀企业家。国有企业的一把手起着关键作用,往往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可以救活一个企业,赋它无限生机。相反,一个坏的领导者则可以断送一个好的企业,有的企业毁就毁在一批败家子手里,但往往他们上有保护伞,下面有小团团,内外勾结,“体外循环”,那就不可能搞好企业的管理。这里涉及我们的用人机制,依我看,它是比产权改革更加深层的经济关系,属于生产资料与人结合的最关键层次,是公有资产人格化机制的核心。 对于国有资产要有专人负责,就是实现资本人格化。从理论上说,既然私人资本可以实现人格化,公有资本当然也可以实现人格化。所不同的是前者资产归自己,后者资产不归自己,却能认真负责地经营,实际上西方股份制中的独立董事和经营者多数也实现了人格化。对于公有经济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最基本的是三条:一要有高度负责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二要与个人利益相联系(如经营管理者合理的薪酬制度);三要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这应当成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机制,深化改革应当把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以“恒产”换“恒心”。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定产权改革,而正确理解它的内涵。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就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包括实施符合产业链要求的资产重组,做强做大。而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支配权等归属清晰之后有专人负责,在运行、流转中资产不能流失。但这仅是国企改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更不是私有化。为此要明确两个不等式:国企改革≠产权改革≠私有化。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股份制,是产权改革的一部分,但也不是增强国企活力的唯一模式。现在看来,只要沿着“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路线深化改革,公有经济、国有企业将会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发挥日益强劲的引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