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象宝钢的降低物耗能耗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鞍钢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济钢、包钢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出表率,华能集团创造了超临界发电技术,大大降低能耗和污染。资本家的节约则是以对社会的浪费和增加工人人身支出为前提,而国有企业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个弊端,同私企相比,它们更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煤炭的回采率为例,国企煤矿要比私企煤矿高出1-2倍。目前一些私企肆意损害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煤矿、铁矿、金矿、钼矿、钨矿等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其价值约占GDP的3%以上。可见,国有企业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由于国有企业宗旨明确、规模巨大、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设备先进、企业纵横联系广泛、对外协作和谐,最适合于集中度高的集约经营和科技创新。目前,国企登记国家专利最多(约占国内企业的80%),一般都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R&D的投入较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70%左右出产于它们之手。在科技创新中,许多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和攻关技术,包括已占出口产品60%的机电产品,大量地是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有企业是实施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是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是体现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最佳结合的载体,它创造的国家品牌最多,有许多项目已占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其他成分的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五)由于国有企业是目前我国先进生产力最基本的载体,又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它又是实现整体四大良性循环的主要支柱。经济上它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以科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大环节(突破以往的四大环节)组成的良性循环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它消除了人们之间根本利益冲突,最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统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正是私吞国有资产造成的)。它作为科技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又必然成为实现人与自然良性循环的先锋力量。至于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循环,国有企业乃是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主角,“走出去”利用世界资源最主要的还是靠国有企业高技术的“航空母舰”。从对增强综合国力的贡献看国有企业,它不但是国家财力(税收)的主要源泉,而且是战略性物资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有关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的产品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供给的。我们经常说没有强大的工业,便没有强大国防,没有实力,就没有我们的国际地位,实际上依托的就是主导我国工业的“第一长子”。 当然,我们不是说非公有经济完全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出发,私营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在就业方面相当显著(近50%),涌现了一大批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由于其机制灵活,在不少方面显现了高效益。但它们不能充当主力军,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缺陷。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我们在充分肯定私营企业的作用和优点的同时,指出它的负面效应,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私营经济的历史作用。对国有企业既不能一味护短,也不能全盘否定。对私营企业和“向私营企业改制”也是如此,不能总是拍手叫好、隐恶扬善,而不能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比如有人说:国有企业(或公有制)容易产生腐败,其中包括有的经营者从事“体外循环”,如果深入分析,主要出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并不是先天的不治之症。而私有企业呢?则最爱利用腐蚀手段,运用各种方式收买官员,进行钱权交易(特别是管理层收购),或许这也不能全视为先天的不治之症,发达国家就已经有一套治理它的相对完备的法律。我们认识这些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使之不断优化(包括小型企业对管理层收购的规范化、透明化)。对于国企和私企,都不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把脏水带孩子一股脑全泼出去,所谓“尽快消灭国有制”就是从根本上消灭社会主义经济,使得我国连维持独立的力量也没有了。这是极端有害的,绝对不能容忍!
不要拾西方的牙慧而要行社会主义创新
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吴敬琏先生,作为中国经济学大家应有自己的理论创新,而不应唯洋是从,更不能追捧着背弃社会主义的“跳蚤”学者去做宣传。吴先生“尽快消灭国有制”论起码有两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是市场经济同公有制的关系。他认为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而容不下公有制。这恰好是西方保守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陈旧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创新则在于以公有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同时发展多种成分。市场经济作为交换关系的总体,它选择的是可供交换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而不是生产经营产品的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现在不是连西方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消灭国有制吗?而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是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效益。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是: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2004年末比1997年增长71.9%,达到10.16万亿元;实现利润增长11.4倍,达到5312亿元。就是说资产每年递增7.5%,利润每年增长43.3%,效益增幅等于资产增幅近6倍。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率仍然达50%左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仍占优势比重,在军工、石油、电力、民航、电信等行业占90%以上,在铁路、煤炭等行业占80%以上。 另据财政部日前完成的财务会计决算统计,2004年全国13.6万户国有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实现利润总额7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5%,高于整个工业利润增长总水平。在对国家财政贡献方面,国有企业实际上交税金总额10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为税收总额的近50%,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38.3%。国有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综合起来看,所谓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围绕零波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再一个观点,是公有制企业能否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问题。在吴先生看来,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先天地位就不可能培育出好的经营机制,唯一的出路只能通过产权改革实现私有化。这在理论上也是说不通的,因为经营管理形式有相对独立性,它同企业所有制性质并无“门当户对”的姻缘关系,不同所有制企业可以选用适合它经营业务的任何一种管理形式。在实践中也充分证明这一点:大量活力旺盛的国有企业都是将深化改革同严于管理密切结合的,实现管理创新的,其中也包括借鉴了国外管理经验。这正是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主题。 上面我们论述国有企业更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从总体上讲的,并非说它现在已经尽善尽美。从现时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制约国企发挥质量优势的主要有两条:外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难点很多(包括企业负担重、环境差、行政干预过多、职能部门违法乱纪等,特别是“权钱交易”的腐败毒瘤危害);内部科学管理与配套改革需要下硬功夫。从理论上说,管理具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重性,强化管理必须与改革相耦合。从大量的事实看,切实落实“管理科学”,乃是带动配套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每个企业都应当从实际出发实现管理创新,推动配套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从事业务、市场行情、组织基础、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数量与素质、所处环境、资源禀赋、管理经验等等各有其特殊性,不可推行一种模式;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理论,但因其情况不同,也不能照搬洋教条。这就需要针对本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抓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