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 【字体: 】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03   点击数:[]    

期的温暖气候。据文献记载,康熙、乾隆年间木兰围场秋季曾多次出现高温天气,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玄烨曾说:“塞外多寒,今年炎热不异六月,向来所未见也”。他十八岁即参加围猎,此说当有所据(《随銮纪恩》)。乾隆在《热河志》所作的诗篇中,以《暖》、《秋热》、《热》、《雨》、《秋雨》为题的占了很大比例,反映了当时秋季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实况。同时他在许多诗句中也多处提到秋暖的情况。如《秋熟》(卷三):“关外逢秋热,忽如夏杪时,葛收箱欲换,扇衍箧重持”;《热》:“今秋已过闰,情知凉应速。此热实利稼,秀实催嘉谷”;《暖》(卷七):“今年秋候长,入冬气尚暖”;《雨》:“木兰九月雨,秋暖实异常”。乾隆二十八年作《入古北口即事》注:“往岁塞外叶落,入关犹见绿树,今岁秋暧,塞外树亦未凋”(卷十八巡典六)。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十九日《入古北口作》:“秋暖今岁实异哉”,注:“每岁关外树叶黄落,入关始见绿树,今秋关外树色尚绿,故云”(卷十九巡典七)。乾隆三十三年《出古北口》注:“关外山田秋稼多稔,今年倍胜于常,而科尔沁、敖汉诸扎萨克王公等至此迎銮,佥云迤北迤东各部田禾景象较尤丰蔚”(同上)。乾隆三十七年《入古北口》又云:“秋暖竟殊常”,注:“今岁闰月后节气率早,而秋暖较往岁尤长”(卷二十一巡典九)。 

此类诗句颇多,不能备录。其中乾隆有一首以《气候》为题的诗很有意思,其云:“气候自南北,其言将无然。予年十二三,仲秋必木兰。其时鹿已呦,皮衣冒雪寒。及卅一二际,依例往塞山。鹿期已觉早,高峰雪偶观。今五十三四,山庄驻跸便。哨鹿待季秋,否则弗鸣焉,大都廿年中,暖必以渐迁”。又在《霜》(八月廿日)诗注云:“鹿必待霜降天寒凉后而答鸣”(卷七天章七)。另在《哨鹿》(作于丁亥,乾隆二十二年)诗注云:“二三十年前,鹿鸣以白露前后为候,今率以秋分前后为候,盖天道自南而北,气渐暄暖云”(卷四十六围场二)。这些资料充分说明了在十八世纪初至中后期,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有一个由寒转暖的过程,温度大约延迟一个节气。当时北部农牧过渡带的北界应该是自然条件允许的最北界。这种温暖气候大概延续到十八世纪末,嘉庆、道光年间河北地区曾出现多次寒冬[74]。康、雍、乾时期农业很兴旺的归化城一带,到了咸丰年间仍成“苦寒之地,春末开冻,秋初陨霜,统年燠少寒多,禾稼难以长发,稻当梁菽麦本非貊地所生,蒿子油莜变皆视为嘉谷,劳于耕作,而薄于收成[75]。大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出现短暂的温暖气候,这就是清末光绪年间大规模开垦蒙地的地理背景。 

清朝在蒙古高原除了开发农田以外,还设置了若干牧厂。高士奇《塞外观牧并序》:“张家口外皆国家育牧之场,马牛羊不下数千百万,望若云锦”[76]。

牧厂有二种,一种属太仆寺,一种属内务府。太仆寺牧厂分左右两翼,左翼牧厂在张家口东北140里,东西150里,南北150里;右翼牧厂在张家口西310里,东西150里,南北60里。内务府所辖各牧厂分布在今内蒙古商都至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地域广大,如其中察哈尔八旗牧厂东至克什克腾旗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旗,南至太仆寺各牧厂及山西大同府、朔平府边,北至苏尼特及四王子部界,绵延千余里[77]。由此可见,清代长城以北至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一带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农牧过渡地带。农业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减。 三、小 结



(1)明清时期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地处长城和阴山、大青山、大兴安岭山脉之间,从气候而言,属温带、暖温带。由于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湿润程度自东向西由温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过渡。气候特征是冬季严寒且长,夏季短促而温热,春秋温度骤变,无霜期很短。降水大多集中在6-8月的夏季,春寒严重,给农牧业带来一定影响。历史时期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了农耕区、牧业区及两者之间的半农半牧区。从历史资料来看,在14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明清时期,在农耕区和牧业区之间的农牧过渡带有过一定的变化。

(2)15世纪初明朝卫所的内迁,其中固然有政治原因,但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气候转寒的关系。据今人研究,14世纪开始全球进入小冰期,在我国也有所反映,譬如与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最近的黄淮海平原从14世纪开始至18世纪就有一个寒冷期[78]。我们再结合上文所述的史实,完全有理由作出这样的结论。

(3)大约康熙末期至乾隆中叶的18世纪,我国北方气候有一段转暖时期,因此农牧过渡带的北界有可能到达了无灌溉旱作的最西界。雍正、乾隆年间在长城以北设置了一系列与内地体制相同的厅、州、县制,也是农耕区北展的反映。20世纪开始又有一个转暖期,其程度较康、乾为弱。这就是光绪末年大力开垦蒙地,将农田推至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气候背景。

(4)明代初年的农牧过渡带的北界大致为阴山、大青山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南侧一线。

15世纪以后因气候转寒有所内缩。18世纪清康熙开始逐渐北移,西段稍北移至阴山、大青山北麓的海流图、百灵庙一线;中段大致以大马群山、小滦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

  • 下一篇文章: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1)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的服饰追求
  •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
  •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
  • ››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与环境恶化
  •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发...
  •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