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我国历史上北部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接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影响,存在一条农牧业过渡带。这是一条由于天然水分条件的限制,由旱作不稳产区过渡到气候干旱致使无灌溉不适宜发展作物种植的地带,是农业生产上一条很重要的界限。在我国北部反映在西起河套、东至大兴安岭南端的地带(此线以东以西农牧界限在历史上没有显著变化)。
这条界限的进退,反映历史上我国北部气候环境以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势力消长的变化,这对研究中国北部疆域、政区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我国北部的农牧过渡带有过明显的推移,这种推移的内在因素究竟是什么,尚无明确的结论,以至有些历史现象未能解释清楚。本文企图对这一问题作较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否正确,尚无把握,不过作为一种看法提出来,希望引起有关同行的讨论。
一、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农牧过渡带
据今人研究,13世纪的气候是一个比现在更温暖的气候期。这个温暖期大约结束于该世纪末。
在14世纪前五十年,中国东部气候已从温暖期向寒冷期转变[1]。这种转变在我国北部有明显的反映。例如元朝前期在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诺尔西北闪电河北岸)及更北的口温脑儿的黄土山(今查干诺儿南)和应昌府(今克什克腾旗西)都有屯田。至元二十、二十二年(1283、1285)政府曾出钞四万五千锭在上都、应昌府和籴粮食[2]。至元二十五、二十六年还疏浚了怯烈河灌溉口温脑儿黄土山一带民田[3]。可见这一带农业还是相当可以的。然而到了14世纪初(至大元年,1308),应昌府的屯田撤销了。蒙古高原上的气候有明显转寒的现象。延佑年间(1314—1320)“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牌”[4]。1323、1328(天历元年、致和元年)蒙古高原上曾发生过二次严重寒潮,“风雪毙畜牧”[5],造成严重后果;1332年(至顺三年)八月山西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有“陨霜杀禾”的记载[6]。此外,进入14世纪以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在五至八月间陨霜、雨雹、风雪记载特多(详见本所编制《中国历史气候灾害年表》),可以认为进入14世纪以后北中国气候转寒的事实是有充分材料根据的。
1368年朱元璋将元朝势力逐出中原,又乘胜追击蒙古残余势力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土剌河及其东部的贝尔湖一带,退兵后在其北疆约今蒙古高原的东南缘设置了四十余个卫所(一种军事屯戍组织),大致沿着阴山、大青山南麓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侧一线[7],驻兵戍守,屯田养军,形成了一条实际上的农耕区的北界。此线西段和中段显然已较元时南移了一个纬度。当时明朝的势力远不至此,为什么将国防线限制在这条线上,无疑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5世纪初开始,明朝北部实际农耕区北界又发生变化:
(1)农牧过渡带西段:永乐元年(1403)将置在今内蒙古托克托的东胜左卫南撤至今河北卢龙、东胜右卫南撤至遵化,正统三年(1438)虽曾一度在原地复置,未见又撤废,在托克托的卫城遂废[8]。
(2)农牧过渡带中段:洪武初年,辖有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和林格尔、集宁一带的大同都卫“屯田二千六百四十九顷,岁收粟豆九万九千二百四十余石”,平均亩产0.37石(约当今60市斤),与同时期河北平原产量相近,不能算很低,中书省建议乘机将屯军月粮减去三斗,朱元璋不同意,他说:“大同苦寒,士卒艰苦,月粮且勿减,待次年丰熟,则依例减之”[9]。可见这样的产量,根据当地经验也不算丰收年,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可是到了永乐初年却将置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的云川卫、浑河北岸的玉林卫、镇虏卫,凉城东北岱海附近的宣德卫以及商都东南察罕脑儿卫(今插汉脑儿)一起迁入长城以内的大同地区。
(3)农业过渡带东段:洪武年间在今内蒙古东南部置开平卫(今正兰旗东闪电河北岸)、全宁卫(今翁牛特旗)、大宁卫(今宁城西)以及所属各所,在西拉木伦河南岸、老哈河流域和滦河上游一带屯田戍守。永乐开始这些卫所也先后迁入了长城以南地区。
15世纪初年这次农耕区北界的同时南撤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传统的说法是由于外围据点远离内地,无民人居住,一旦蒙古入侵,难以固守,故而退据长城为守,而东北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则是给了为永乐争位出过力的兀良哈三卫。
但是我们细查历史资料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第一,明代的永乐朝国力还是很强大的。永乐七年(1409)朱棣亲征鞑靼,渡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追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大败鞑靼而还。十二年亲征瓦剌,兵锋直指土拉河(今蒙古国图拉河)。二十年条征阿鲁台,败之于屈列儿河(克鲁伦河)。二十一年又亲征阿鲁台,至长城边上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而还。二十二年再次亲征鞑靼阿鲁台,宴群臣于应昌,前锋至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国贝尔湖东),未见敌人而还[10]。历史上称为“五出三犁”之威。由此可见,在永乐初年明朝的北边根本不存在鞑靼、瓦剌势力的威胁。
第二,为报答争夺皇位有功而将大宁都司的土地给兀良哈三卫的说法,见于郑晓《吾学篇》卷67《兀良哈》,《明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