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民日集,占垦地亩日广”,终致“蒙古人无地牧放牲畜”[65]。因此到了嘉、道年间,喀喇沁地区完成了半农半牧区向农业区的转化。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肃亲王善耆巡察东蒙古各旗的陈元甫在他的《东蒙古纪程》中说:“过毛金坝,入喀喇沁境”,“道路平坦,村民皆垦山为田”,自喀喇沁王府折而东行,“地势平衍,五谷杂粮均能种植”。同年,日本人町田关吉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喀喇沁现在已完全失去了自古以来的畜牧特色,耕作农业代替了它”[66]。据宣统元年(1909)统计,喀喇沁三旗共有牛二万头,马一万六千匹,羊五万只,而垦地面积却达11万6千4百顷,约占喀喇沁三旗总面积的1/7,土地利用率几达可耕地的极限[67]。二、西拉木伦河南岸的老哈河、教来河流域在清初就是宜农宜牧的地方。康熙曾说:“敖汉、奈曼等处,田地甚佳,百谷可种,如种谷多获,则兴安等处不能耕之人,就近贸易取籴,均有裨益,不须入边买内地粮米,而米粮不致腾贵也。且蒙古地方,既已耕种,不可牧马,非数十年,草不复茂,尔等约量耕种,其草佳者,应多留之,蒙古牲口,惟赖牧地而已”[68]。这里自康熙以后划为木兰围场,成为保护禁地。《热河志》卷四十五《入柳条边》诗注云:“木兰周围千余里,本喀尔沁、敖汉、翁牛特诸部地,康熙年间其王公等以地进献,遂为围场,并非夺民之产,而近省流民至者不可不防,其垦占每于边界依谷口植柳为援,以示限制,而非申以厉禁,人自不取僭越耕牧之法,诚尽善也”。
卷四十六《出伊玛图口》诗注云:“木兰周千余里,以山为禁,其外,北则游牧,南则民田,无围场矣”。由此可知,这里原可农耕,因人为禁止才为牧地。西拉木伦河北岸巴林左右旗地在辽金时期有过少量农业,元明时以游牧为主。清前期蒙古族曾在此从事过原始性的种植,所谓“漫撒子”,即没有固定耕地,地随人走,一年一换。当时种地不用犁,只把种籽撒在草地上,让牛群或马群在上面来回践踏,将种籽埋入地下,遇雨草苗齐长,中间不管理,称作“凭天收”,可见是一种十分粗放的农业[69]。清季放垦蒙地,这里放垦较晚,据《蒙务公牍汇编》卷一《锡光奏请拣大员专办内蒙垦务摺》(《满蒙丛书》第四册)记载:光绪三十二年时,“昭乌达、哲里木二盟之巴林、达尔罕各旗未垦荒地纵模方千余里”;《东三省总督覆奏东省内蒙垦务情形并预筹办法摺》云:光绪三十年时“查内蒙东四盟地,除在直隶热河界内及土默特各旗均早经开辟、人民繁聚外,其自潢河以北、索岳尔济山以南,南北八九百里,空旷荒芜,寸土未垦”;“宜一气招垦,次第开通”。因为“论土质则巴林左右两翼及阿鲁科尔沁一旗最为腴美,河流纵横,气候和暖。东西扎鲁特两旗间有沙碛,然可耕之地十七八。乌珠穆沁两旗地势稍高,气候较寒。该二旗产马之区,畜牧最盛”。据1920年时统计,巴林右旗开垦了2349顷,1923年巴林右旗开放可垦地4489顷[70],规模都不大。很清楚此处当以大兴安岭为农牧过渡带的北界。三、长城独石口以北至开平的热河地区“平原旷野,土地肥腴”,“可耕之地不下数万顷”[71]。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灏《随銮纪恩》载:热河一带“皆有皇庄,其种获小黍、高粱、黍子、糜子、稗子、豆、荞麦,凡七种”。今承德市兰旗营一带“乡村妇孺,鸡犬桑麻,疑是桃源”,完全是一派农村气象。向北到了波罗屯(今隆化县)“周围约数里,人家村舍,栉比鳞集,烟火周密”,直至过了隆化县北的唐山营,“行宫瓦屋至此而尽,桑麻种植至此而止,前路畋猎之场,杳无村落,人皆野栖营处”,自唐山营北四十里为“汗铁木耳打把汉”,“打把汉者,岭也。自此北行为蒙古界”。这里八月初六(9月27日)已“轻霜初下”,渡岭(约即围场东伊逊河、乌拉岱河的分水岭)而过,进入游牧地带。过岭以后东行,八月初十(10月1日)“霜花如雪,水始冰,……过岭微雪,雪止急雨”[72]。这里一条明显的气候分界线,大致即今隆化、围场两县分界处。同时代人余寀作《塞程别纪》记载,自今河北滦平县北行至今隆化县西北、小滦河沿岸的郭家屯,沿途散布着不少聚居数家、十数家以“耕牧为业”的村落,并谓“塞外但就现在土著所宜种黍麦之类,俾万人垦之,自食有余矣”。俨如为农牧过渡地带的景色。然而沿小滦河北行约五十余里,即谓“自此以北,多沙石少土,性地遂寒薄,惟见毡毳,无复村舍篱落矣”。再往北“其山草木多颇茂盛,多野兽,便于色目人打生放牧而已,余无足取”[73]。这里的农牧分界也正好在围场以南,与上述记载完全吻合。据乾隆《热河志》附图,这条界线正是木兰围场的南界,向东北与西拉木伦河西北侧的农牧过渡带北界大兴安岭相接。
上面介绍了清代北部农牧过渡带推移的情况。
这里有一系列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清初顺治年间边外禁令得以实施,而康熙以后禁令就难以贯撤呢?如果当时塞外的自然条件与明代记载一样,怎么会有大批汉人外出耕作呢?在明时有政府支持的卫所军士尚且不能维持生计,他们是靠什么得以生存的呢?因此我们认为17世纪下半叶开始我国曾经出一个短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