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      ★★★ 【字体: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00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五、质疑与回应

本文初稿写成后,蒙一些学人惠览并提出了意见,在此谨深表感谢。这些意见比较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对生态农业这一概念的理解问题上,二是在江南生态农业的成本问题上,三则是在江南生态农业的实际可能性问题上。这些学者并由此质疑拙文所得出的有关结论。鉴于这些问题都与本文所论有密切联系,特在此作出回应,以便推动大家对本文所论问题的讨论。

(一)对生态农业的理解

质疑:本文在分析概念上,将“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对立起来,这是不准确的。本文作者列举出“现代农业”以石油能源和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基础,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物质消耗,它与“生态农业”所强调的农业环境再造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作者提到的农业废弃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能“对立并称”。因为在现代意义上,即便在作者所提出的江南布局模式中,也不排除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给鱼喂激素、向竹施化肥、对果喷农药,也不排除农户在任何生产环节使用消耗石油能源的机械(明清农民没有此类生产资料而已)。

回应: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拙文初稿中未展开详细讨论,因此可能引起一些误会。读了有关学者提出的质疑之后,对此进行了补充,读者在修订后的拙文开头部分应当已经能够找到答案。这里要简要强调的是,正如现代生态农业奠基者之一的阿尔铁里所指出的那样,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在根本理念上是相互对立的,而理念又是农业技术的基础[1] 。其他农业专家也指出:生态农业的出现,正是为了克服现代农业所带来的各种弊端[2] ,并被视为继现代农业(石油农业)之后的一种新农业模式 [3] 。因此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对立并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此外,按照大多数学者的共识,生态农业是现代科技的成就和传统农业的精华的结合,因此并不拒绝现代科技产品的投入 [4] ,但是这种投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都是非常有节制的(特别是尽力避免化学物质的投入),否则就不成其为生态农业了。这一点,我们应当予以充分注意。至于说“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给鱼喂激素、向竹施化肥、对果喷农药,使用消耗石油能源的机械”的情况,肯定应当从我提出的“江南生态布局模式”中排除,因为从本文中无法推断出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之所以不可能,不仅是因为明清农民没有这类生产资料,而且更是因为这些做法与生态农业的宗旨不相符。在今天进行生态农业的江南农民中,可能有人仍然在“竹施化肥、对果喷农药,使用消耗石油能源的机械”[5] 。姑假定这种行为不是由于法制不完善所致,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化肥、农药和机械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上与现代农业中的情况有很大差别。而这个差别是至为重要的。无论如何,每亩使用10公斤无公害化肥的农业和使用100公斤有公害化肥的农业,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二)生态农业的成本问题

1、质疑:对低湿地农业资源进行生态改造,其产前的基建投入很大,产中的运营成本也很高,决非一般的贫弱小农所能轻易为之。例如本文提到明清之际江南一个10亩大小的农场,其初始购置和改造成本为100两银子,这对“贫弱小农”,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成本概念?作者为了使其“低投入”的立论能够“自圆其说”,就说邬氏“已有田地和池塘”而“此姑不计”。因此,已有的大量投入并不等于“低投入”。

回应:这个质疑主要是针对拙文原标题《低投入,高产出:明清江南的生态农业》中的“低投入”一词而提出的。虽然我在修改时删去了原标题中“低投入,高产出”(因为本文不仅仅是讨论投入与产出问题),但是我依然认为相对于产出而言,明清江南的生态农业生产中的投入,较之非生态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仍然是较低的。其理由在本文第四节中已作陈述,兹可不赘。下面对质疑中提到的具体问题作出简单答复。

本文中谈到“陈恒力、王达按照张履祥《策溇上生业》中所说的情况,估计在明清之际的嘉湖一带,要买十亩田地并对其进行改造(凿池、培基等),一般大约需要100两银子”。这确实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不过如果对这种投资进行深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这种投资中的大部分是用于购买土地[6] 。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无论是否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经营,这笔购地投资都是要付出的(除非是租地耕种,但这又要支付地租)。因此把买地开支归入生态农业改造投资,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在对耕地进行生态改造方面,主要的投入是劳动。对于一般农家而言,这种生态改造工作中基本上是使用家内劳力,并主要是在农闲时期进行。而农民在农闲时期使用家内劳力进行农田改造,通常并不计算成本[7] 。因此对于农民来说,与其让这些家内劳力闲置,不如用来改造农田。

再次,在近代以前的江南,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农田进行生态改造,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做一点,明年再做一点,并非“毕其功于一年”。这种生态农改造所需的总投入对于一个小农户来说虽然不小,但是由于是分多年投入,所以每年实际投入有限。

总而言之,因为生态改造的费用仅占土地投资的一个小部分,改造的投入主要是利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初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及生态保护问题

  • 下一篇文章: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1)...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